在高额的民间借贷利息和外部经济环境的双重压力下,鄞州一名拥有12家公司的企业主资金链断裂,无力再维持经营,选择了向警方自首。
司法人员查出,他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高达4亿多元,至今尚有7800余万元的缺口没法补上。
记者昨天获悉,江东检察院以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将其批捕。
以小博大的经营方式
今年38岁的孙某初中毕业后,开过车,做过二手房中介。2002年至2007年,他先后以自己或他人的名义,开办了涉及投资担保、进出口、机械制造、房地产、服装、化工、百货等领域的12家公司。
据孙某称,这些公司都由他出资,实际在经营的公司有六七家,其余主要为方便买土地而设立。
设立专门的公司买地买房,是孙某的一种经营模式。
据孙某交代,考虑到直接用民间借贷资金做外贸生意赚的利润还抵不过利息,如果把这些钱变成不动产却可以增值,于是他将大部分借款用于购买不动产,然后拿到银行进行评估,据此向银行申请开立信用证,再从事棕榈油、化工等产品的外贸生意。
资本经过运作后,孙某往往能从银行获得比当初借款数额高一些的信用证额度,这意味着孙某在和国外企业做生意时,手中可运用的资金更多。所以,在2007年下半年以前,这种操作模式都有一定的利润空间。
设立专门公司“造血”
孙某从2004年开始对外借钱,他说,那一年他希望通过买土地和房屋进行投资,但当时手上只有5000多万元资产,且都是房地产,没有多余的流动资金,为了做大生意,就想到向别人借款。
为此,孙某开办了一家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主要业务只有2项,一是买地买房,二是融资。一旦该公司要购买土地或者孙某的其他外贸公司缺钱时,孙某就会通知该公司负责人联系借款。
此外,为了方便房地产交易,孙某还设立了一家房地产营销策划有限公司,专门负责办理土地和房产的办证、过户或抵押等。
有人主动上门放债
根据借款期限、金额及用钱的轻重缓急,孙某借款的月息从2分到9分不等,借期一般是一至三个月。借款前期,孙某支付利息或还款都比较及时,而且他名下注册了12家公司,有房产保障,属于放贷人眼里的“优质客户”,一些人甚至主动上门放贷。
一旦有人上门,投资担保公司的负责人就会向孙某汇报对方金额、借期、利息要求等,由孙某决定借款与否。对这种送上门的借款,孙某也是比较欢迎的。
此外,孙某交代,社会上有一批人专门在做融资生意,当他们知道孙某的公司需要融资时,也会主动过来,还会介绍别人进来。
向40余人借款4亿多
到今年8月,孙某先后向40余人借款,金额累计达4亿多元。他的债主大致分成3类:
一类是他的亲友。孙某在家庭聚会时,说起他在宁波开了好几家进出口公司和投资公司,开信用证不够钱,如借款,将给月息4分利。包括孙某的母亲、兄弟、姐姐在内,以及他们的朋友、姻亲等,都借款给孙某。
二是孙某公司的负责人和员工。在孙某公司就职的员工包括公司负责人看来,孙某是一个“公司开得很大”的大老板。他们自己借钱给孙某,还介绍一些朋友来放贷。
三是一些公司或企业。其中一家担保公司,因为曾经将一个菜市场卖给孙某的投资担保公司,双方有过业务往来,见孙某要求的借款金额不算很大,借期也短,认为风险较小,先后13次借款给孙某共4700万元。月息一开始是2分半,后来一般是2分至3分利。
尚欠7800余万元
利用借来的资金,孙某先后在宁波、嘉兴、连云港、重庆等地进行了多项投资,其中既有土地、店面、商城,也有菜市场、别墅等。这些不动产经过评估,最高时曾在不同银行开出了合计3亿元左右的信用证额度。
据孙某称,2007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经济环境影响,国际贸易方面的业务不赚钱了,而今年以来银行对信用证开证品种进一步限缩,开证难度增加,每月又必须支付高额的民间借贷利息,造成了资金链断裂。
随着资金链断裂,孙某开始不能按期付息或还款。在亲友协助归还一些欠款的同时,他将一部分房产抵押给了部分债权人,并办理了过户手续。
至案发前,所借的4亿元款项中,孙某已支付本息3亿多元,但尚有7800余万元欠款无力归还。
今年8月,部分债权人开始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孙某支付欠款。而孙某许诺限期归还,但一拖再拖后仍未归还的债务也日渐增多。
10月15日,孙某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交代了自己的犯罪事实。孙某表示,自己以前一直以为,民间借贷的钱只要还掉就行了,并不知道这种行为已经构成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