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焦点报道
扩大内需系列政策凸显民生
稿源: 新华网  | 2008-11-27 07:51:05

  新华网北京11月26日电 题:寒流中的暖意――中国扩大内需政策凸显民生主题

  新华社记者 吴晶

  第四季度新增投入44亿元加快中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今年专项投资48亿元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明年再次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自11月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大措施后,中国政府各部门接连出台具体措施,使百姓在全球金融风暴带来的寒流中,真切感受着被关注、受关怀的暖意。

  拉动内需,“安民”为先

  十项措施中,第一条即为“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在4万亿的整体投入中,保障性住房建设将在3年内使用资金9000亿元,占近年平均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比重的15%。

  在中国,安居工程是指由政府负责组织建设,以实际成本价向城市的中低收入住房困难户提供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宅建设示范工程。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研究总监陶琦评价说:“以如此大的手笔投入安居工程建设,可见政府关注民生的态度和决心。”

  陶琦指出,早在1995年,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提出了安居工程的实施方案,时隔13年,国务院重提安居工程,更加强调了这项工作的民生保障性质,并与中国近年来积极推进的住房保障体系一脉相承。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此项举措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各地也跟进出台相关政策。

  安居方能安民。“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囊括了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在内的多层次的政策设计,使人不难读出政府尽最大可能“安民”的初衷,也使人看到政府理性科学地应对经济问题的能力。

  陶琦说,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不仅可以切实解决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缓解社会矛盾,还可以积极缓解房地产行业的市场压力,提振消费信心,扩大住房消费。

  “安民”不仅要让百姓住得起,还要让百姓住得好。近年来,“环保为民”的理念逐渐清晰,并在拉动内需的十大措施中再次强化。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说,本次扩大内需把民生放在了最优先的位置,如安居工程、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而这些正是我们迫切需要发展的领域。可以说,这一决策不仅反应快,而且在选择投入方向上非常到位。它不是临时抱佛脚的应急之策,而是在“十一五”规划全局性部署的基础上做出的科学决策。

  改善民生,“助民”为盼

  十项措施的第4条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其中关系民众健康的医疗卫生位列首位。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说,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民生工程被列为中国今年新增投资的重要领域,国家为此将安排专项投资48亿元,用于支持7300多个农村卫生项目。

  “农民得了病可不敢随便治。”在京当保姆的安徽籍进城务工人员吴季华(化名)说。这位40岁的农村妇女虽然不能完全理解拉动内需和乡镇卫生院之间的关系,但却巴望着不再为看病犯愁。

  有专家指出,近年来,沉重的医疗负担往往使中国城乡一些家庭陷入困境,为了防备疾患,百姓只得储蓄。虽然中国已在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在城镇推广基本医疗保险,但还远远不能满足民众有病可医、有病敢医的需求。

  在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措施后,各地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助民就医的工作力度:陕西将重点支持15000个农村卫生室和农村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妇女住院分娩补助政策由26个县试点扩展到全覆盖;上海除了将新增医疗资源向郊区倾斜外,要求每个街道、镇(乡)必须设置1所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在改善民生中拉动内需,不仅要帮助民众消除消费的恐惧感,还应使消费变得更有可持续性。

  根据教育部刚刚公布的措施,今年第四季度中国将新增教育资金44亿元,用于加快中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其中30亿元将投向中西部农村校舍改造工程,用于新建或改建1600多所学校,可满足40多万新增寄宿生的需求;10亿元将用于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其余4亿元将用于中西部特殊教育学校建设。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刘建同说,应对危机拉动内需,不仅需要对能够产生一次性需求的项目方面进行投入,更需要对能够创造新的需求方面进行投入。投入教育,特别是与经济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职业教育能够带来效应。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说,对教育事业的新增投入主要用于农村、中西部的老少边穷地区以及地震灾区,可以惠及2000多所学校的100多万学生。

  稳定经济,“富民”为本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措施直接让人联想到的,无疑是大量新增的就业岗位。

  “就业是民生之本。”胡鞍钢说:“有了就业才有收入,有收入才能消费,有了消费才有内需。”

  应对金融风暴,立足基本国情,中国决定从明年起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同时提高低保标准和低保对象补助水平。在农村,国家继续较大幅度提高水稻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格,促进农民增收。在城镇,国家一方面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一方面减轻居民税收负担,同时也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资本市场发展。

  这些措施,在胡鞍钢看来,其根本宗旨是“富民”为本,是让13亿中国消费者的福利最大化。

  在就业人口集中的广东,全省已加强对就业情况的监测和调查摸底,健全和落实面向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制度,在加强技能培训的同时扩大创业培训覆盖面。“让老百姓有事做,是地方政府最大的‘民生工程’。”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区委书记李贻伟说。

  在百废待兴的地震灾区,随着中央“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工作”措施的出台,大量震后无事可做的群众纷纷就业。截至11月7日,四川全省极重灾区已帮助107.2万名受灾群众重新就业,其中公益性岗位安置14.5万人,帮助4.9万户零就业家庭实现至少1人就业。

  据了解,过去地震灾区的小工每天工资30-40元,技术工每天70多元。随着灾区重建工作的加快,这两个工种的每天工资已分别涨到60至70元、120元左右。

  “用人的地方太多了。”忙着搬砖、盖房的灾区民众,对未来的生活并不焦虑。

  国家要拉动内需,必须先让百姓鼓起腰包。近日,各地纷纷出台稳定居民收入,振奋消费信心的措施:浙江省已建立物价补贴制度,并正在研究上调补贴水平;广东南海正考虑拿出一部分税收收入返回农村;珠三角地区正考虑进一步提高低保人员保障水平和增加农村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

  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2008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65元,同比增长1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971元,增长19.6%,扣除价格因素,增长11%。

  学者张思宁撰文称,将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领域,可以在改善百姓生活中赢得社会的安定与平稳。扩大内需的直接意义在于民生问题的解决,以及对百姓生活的实质性影响,其本质是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

 

 

首页  上一页  [1]  [2] 
【编辑:吴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