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底,受宁波市政府的派遣,在甬高校7位女大学生以宁波首届赴澳汉语志愿者的身份,出使澳洲,为澳洲当地居民义务教汉语。夏去冬来,转眼已过半年,我们的志愿者们在异国他乡还好吗?近日,记者通过QQ联系上了7位志愿者中惟一的宁波女孩——宁波工程学院04级英语专业毕业生翁菁菁同学。
她有180名洋学生
翁菁菁和其他6名志愿者住在Penrith City(彭里斯士城)——新南威尔士州的首府。
按照备忘录的要求,志愿者们分别要在不同的学校完成每周10课时的中文教学任务。翁菁菁告诉记者,她每周三要去学区内的3所学校教中文。她描绘了支教一天的生活:“七点起床,准备早餐和带去学校的午餐,然后边吃边看新闻。八点左右,任教的其中一所学校的副校长——一个很可爱的老太太开车接我去上课。这一天要去三所学校,一共教六个班,加起来有180名学生。”
翁菁菁任教的班里基本都是没有中文背景的当地学生,大多数是出于对汉语浓厚的兴趣,或者把它看作对自己的挑战,选择了这门让很多人生畏的语言。为了让学生易于接受,翁菁菁和其他志愿者从最基本的见面打招呼教起,慢慢教一些家庭成员、数字、动物的说法。为了让课堂更生动有趣,她有时会在课堂上教一些简单的唐诗或儿歌。学生们学汉语的热情很高,接受也快。“比如用餐时,我就给他们介绍筷子,讲筷子的历史,举行夹弹珠比赛,让这些文化元素慢慢渗透进去。”为让学生们了解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北京奥运会那段时间,小翁她们还特别把开幕式录下来作为教材。
学英语的她,初到澳洲小受打击
除了每周三义务教汉语外,其他时间志愿者们都在西悉尼大学攻读硕士课程。由于她们读的是研究性硕士,有别于一般的课程硕士,需要有自己的工作环境,学校给每人都配备了办公室和电脑。课并不太多,68%的时间自己研究资料,或者和导师讨论。周一和周四与导师见面谈论一周的学习进度,周二一般待在办公室备课,其余时间自己看文献写论文。
翁菁菁说,读研这段时间让她改变很大,最大的收获就是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在国内自我感觉英文底子不错的她,初到时小受打击。大量的英语原文资料看得人晕头转向,加上没有教育学理论的背景,起步有些吃力。和其他志愿者交流起来,发现大家都有一样的感觉。“记得有一次,导师给了我14本书,让我一个星期后交论文。我一下子就懵了,除了备课、上课,留下的时间很有限,既要看懂这些书又要写出两千字的东西实在太具有挑战了……”
澳洲小孩对中国知之甚少
翁菁菁说,其实,很多澳洲人对中国不了解,当地有些小学的图书馆关于中国的资料还停留在五六十年代落后的状况。初到时,孩子们会问一些让她们啼笑皆非的问题,“中国有汽车吗?长城是用来抵制兔子的吗?中国有电脑吗?我可以开车去北京吗?”每当这时,小翁她们就会拿出宁波三江口、天一广场的照片给他们看,孩子们总是感到很诧异:原来中国已经发展得这么好了!这让志愿者们深切感受到身上责任的重大,推广汉语,推广中国文化,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