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家住霞浦街道书院村上山下社的胡阿菊老人生于1905年10月,今年104岁,是北仑区最长寿的老人。
“现在,是享福了,享新社会的福了。”讲起老底子的事情,胡阿菊用“艰难”来形容。胡阿菊说,她是东河村人,16岁出嫁,养了三儿三女。丈夫种了20多亩地,她就在家操持家务,农忙时,也帮着晒晒谷。胡阿菊十来岁就缠了小脚,路走不快,力气也小,每次到溪边洗衣,都是丈夫挑着担子,一头脏衣服,一头“坐川”(竹制的,还不会走路的孩子坐的),她一边洗衣,一边哄孩子。
“年轻时的事情也记不清楚了,是机器总要老化的。”老人拉着记者的手,打了个比方取笑自己。她喃喃地说,那时候一家人挤在一间半的房子里,租种别人的地,每年除去租金所剩无几,遇到荒年,饭都吃不饱。大儿子刚满10岁也下地干活了。一家8口的衣服、鞋子全是她缝制的。
解放后,日子才好了起来。儿女们陆续成家,她又养起了孙子孙女,还去上海,为女儿照看孩子。现在,玄孙也有了孩子,而她已是104岁了。据老人的大儿媳说,在她的印象中,婆婆的头发总是又黑又亮,只是这几年,才慢慢泛了白。
30多年前,老人的丈夫去世,她和大儿媳住在一起,但生活能自理,不喜欢别人帮忙。她的眼神还很好,尽管家人的衣、鞋不用她做了,但她自己的鞋还是自己做。
“妈妈的身体真好,评个寿星一点也不虚。”老人的大媳妇说。老人的生活很有规律,每天早上6点起床,中午小睡一会儿,饮食清淡,吃饭准时。老人特别爱干净,不管是个人的装束,还是房间的摆设,都特别俭朴、整洁。
“现在的生活多好。”老人说。她现在每月有保障,子孙们经常来看她,给她送来好吃的。每年生日,儿媳们还送来长寿面。
当记者离开时,老人踮着小脚送到门边,倚着木门挥手告别,远远望去就像一幅画,洋溢着温暖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