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人士呼吁,聋儿走进有声世界,急需多方援助
本报记者 蒋炜宁 通讯员 王继红
昨天,在市二院和市康复中心联合举办的“走进有声世界”大型联谊活动现场,一位四周岁的小女孩用稚嫩的童音,伶牙俐齿地背诵起童谣,博得台下阵阵掌声。可是三年前,她还生活在无声世界里。小姑娘开心地告诉大家,这个变化是“挂”上她耳朵上的一只“小耳朵”——人工耳蜗的俗称——带来的!重返有声世界的她,与其他正常的小朋友一起上幼儿园。
然而,这样幸运的聋儿并不多,全市只有60余人。
人工耳蜗很奇妙
昨天,省内最早开展人工耳蜗植入术的市二院耳鼻喉科主任、主任医师胡宝华说,人工耳蜗是现在高科技和医学完美结合的产物,也是目前人体中最成功的人造器官,是迄今为止治疗各种极严重耳聋的唯一有效方法。这是个非常奇妙的人造器官,不像助听器只是将外界的声音简单放大,而是通过声电转换等技术直接感受外界声音。许多人工耳蜗植入者可从电话里听出对方讲话的声调和音色。这是其他听力仪器无法达到的。
我市大约有500名6岁以下聋儿
据统计,去年全国有2400多万名听力残疾人,占各种残疾之首。重度聋儿无法通过助听器获得正常的语言信息和语言能力,是急需解决的主要人群。每年我省大约新出生聋儿250名。
昨天,市康复中心副主任周遵奉在接受采访时说,目前,我市大约有500名6岁以下听力障碍的孩子。重度听力障碍者虽然每年只新增25名,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生活压力、精神负担却很重。
周遵奉至今记忆犹新,2000年我市刚开展人工耳蜗植入术,一对家境一般的夫妇毅然卖掉住房,给孩子做了我市首例人工耳蜗植入术。当时孩子的父母说,“一套房子‘挂’在孩子耳朵上,换来孩子和家庭正常的生活,很值得!”8年来,在市康复中心接受训练的60余例人工耳蜗植入患儿,现在无一例外都转入普通学校受教育。
1岁—3岁时植入最佳
胡宝华说,临床经验发现,严重聋儿人工耳蜗植入的效果与植入时孩子的年龄密切相关。1.5岁以内的小儿手术后康复效果最好,几乎与正常人没有区别;1.5岁—3岁疗效次之,只有正常人的九成多;而6岁以上孩子只能达正常人的五成至七成。国际经验表明,一般人工耳蜗植入术以1岁—3岁时实施最佳。
高昂的费用挡住复聪路
然而,高昂的人工耳蜗费还是挡住了众多聋儿复聪路。看着台上小姑娘绘声绘色的表演,从慈溪特地赶来的王女士满眼羡慕,看着一旁五岁多的侄儿无奈地叹气。她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一只最普通的人工耳蜗得14万元,手术费1万元,两年的康复费2万元,再加上人工耳蜗的日常维护及电池更换,少说也得18万元。术后的调机、康复训练还得花上数十倍的人力物力,她们这样的普通人家,真是难以承受!
许多聋哑儿童因为家庭经济原因,有的错过了最佳手术年龄;有的不得不在漫长的等待中放弃!
复聪路,急需各方伸援手
“尽快植入人工耳蜗,抢救来的不仅是听力,还有患儿的人生及家庭、社会的和谐!”两年前,中国残联在全国范围启动听力重建启聪行动。上海、北京、陕西等地对每例人工耳蜗植入者实施补助。我市的鄞州区也出台了相应的补助政策,江北区正在酝酿出台。然而这样的好事受惠面十分有限。采访中,数名患儿的家长喊叹道:“我们自己凑些,外界再资助些,孩子就可尽早挂上‘小耳朵’!”
让聋儿尽早走进有声世界,急需社会各方伸出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