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读研究生、“80后”的慈溪姑娘徐文没跟父母打招呼,直接从校园出发,乘火车奔赴千里之外的灾区参加抗震救灾志愿者行动。她知道自己的力量很有限,但她觉得带去的爱心是有价值的。她携手其他志愿者,在四川省绵阳市安县沸水镇灾区办起了一个“临时图书室”。两个月里,为让灾区的孩子们能从这个“临时图书室”里看见灾后的阳光,她竭尽所能。
26岁的徐文是南京农业大学日语专业在读研究生。地震发生后,得知大批志愿者纷纷从各地奔赴灾区为受灾群众撑起一片充满关爱的天空,徐文和她的两位同学坐不住了,毅然决定加入志愿者行列。有同学对她的决定表示疑问:“凭你的能力,你的体质,去灾区能做什么?”她说:“若有一个失去亲人的孩子孤单地坐在那里,我能走过去抱一抱他,送他一个玩具娃娃,陪他唱一首歌。就算只做了这些,这千里之行也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因为当时灾区余震不断、危险重重,徐文没有把自己的去向告诉父母,怕他们担心,怕他们劝阻。她坐在前往成都的火车上时,父母来了电话。父母听到嘈杂的声音不由得追问,才得知女儿要去当一名抗震救灾的志愿者。父母明白女儿的心思,只得再三叮嘱:“好好照顾自己,每天都要打个电话报平安。”
在火车上,徐文就开始联系已经抵达灾区的一位朋友。听说绵阳市安县沸水镇的安置点人手不够,她一到成都就辗转寻找前往沸水镇的汽车。一路上,映入眼帘的是成片成片的废墟,满目疮痍的场景让她多次落泪。5月28日,她终于到达沸水镇的灾民安置点。当时,临时板房还没有建起来,灾民们都住在救灾帐篷内,她跟所有的志愿者一样,也在帐篷内落脚。简易帐篷晴天闷热得像蒸笼,雨天则渗水,生活条件相当艰苦。可她没有计较,因为心里有着更重的牵挂。
徐文的牵挂是灾区的孩子们。她早就有计划,要帮助孩子们消除灾后的恐慌与紧张,帮助他们找回往日的快乐和笑声。她组织其他志愿者一起创办了“灾区临时图书室”,自己当起管理员,为因地震而中断学习的孩子们送上了她来时随带的学习用品与书籍,并开始为孩子们补习功课。除了办好“临时图书室”,她还经常走访灾民家庭,跟孩子们交朋友,用最温柔的话语抚慰那些哭泣的孩子。她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5个小时以上,有一次她意外被狗咬伤,可她打了防疫针后马上又回到了志愿者岗位上。
到了7月,大部分灾民被安置到板房里了,生活有序起来,志愿者们陆续开始撤离。徐文临走前,还记着要为灾区孩子们组织一次出游活动,因为7月本来是孩子们开心放假的时候。她与其他志愿者一道带着12个孩子走出山区去了成都,让孩子们看看那里的城市面貌、那里的大学校园,还有大熊猫基地。其中,有两个单亲的女孩引起了徐文的特别注意。一个叫肖红,在地震中失去了父亲;一个叫邓海珍,在地震中失去了母亲。这两个女孩在活动中表现得很开朗,也会开心地笑,但她们告诉徐文,晚上经常会被噩梦惊醒,她们害怕黑夜。徐文在多次与她们的家长沟通后,7月底又带着她们来到慈溪放松心情。
徐文说,她至今牵挂着那些孩子,如有必要,她的志愿者行动还会继续。
(记者 屠传宏)
本报将从今天开始对被推荐参加2008年度“我身边的文明之星”评选的人物的事迹进行报道。宁波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也将从今天晚上开始,在“看看看”节目的“我身边的文明之星”专栏中,对被推荐参加2008年度“我身边的文明之星”评选的人物的事迹进行展播,请广大市民多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