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农业专家们研究粮农还有哪些增收空间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8-12-10 10:13:40

  晚稻收割已基本结束。昨天,市农业部门发布信息,全市110万亩晚稻平均亩产476公斤,创历史新高。在为农户增收感到欣喜之余,农业专家们开始研究——

  粮农还有哪些增收空间

  规模 粮农增收的“主题曲”

  昨天,专家算了一笔账,今年粮农在每亩晚稻上的投入约750元。从效益看,今年晚稻收购价是每50公斤98元,加上价外补贴12元,总计110元,以亩产476公斤计算,亩收入是1047元。加上国家的种子补贴、粮食直补,净利近400元。这其中,规模种植效益凸显出来了:除了能在规模经营中集约利用技术、资金和劳动力而减少亩均支出,还可以享受大户补贴、农机购机补贴和作业补贴。另外,不少大户因自身拥有农机而省去了一笔很大的费用,有的甚至还能在为散户提供农机服务中盈利。

  当前,全市耕地流转面积已达118万亩,占全市家庭承包面积的近一半,全市经营面积超过百亩的大户有800多户。在国家鼓励土地流转的背景下,种粮大户数量和规模经营面积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专家估测,当粮农经营面积超过百亩时,其增收的幅度才能跟上全市农民平均纯收入。可见,规模化将是粮农大幅增收的主要来源。

  技术 缩短与高产地区的差距

  经实测,鄞州区种粮大户许跃进种植的单季晚稻以亩产836.69公斤成为今年全省“粮王”。然而,专家们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市粮食单产与江苏、上海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近年来,我市对省工节本研究较多,对提高产量的研究脚步放缓。随着结构调整深入,单季稻面积大幅增加,但令人遗憾的是,仍有很多粮农在沿用连作晚稻的种植技术和品种。照常规来讲,单季稻的产量起码要比晚稻高50公斤,但这两者产量在我市却相差无几。

  农业部门发现,目前我市种粮大户间的单产差距十分明显,除了受农田设施等客观条件影响外,其关键原因在于农技水平的高下,比如种子的选择、插种技术和植保技术等。许跃进摸索出来的一项技术就引起了农技人员的关注,他改变了晚稻育苗时24小时覆盖遮阳网的传统办法,改为早上盖傍晚撤,秧苗因此长得更加茁壮,产量自然也高了不少。

  经营 种粮大户的“软肋”

  与水产、畜牧、蔬菜等行业相比,目前我市的种粮大户无论从年龄上还是从知识结构、文化素质来看,都没有任何优势。然而多年来,各地对种粮大户的培训集中在农技的提高上,很少关注其经营管理能力的提高,经营管理能力成为粮农增收最大的“软肋”。

  鄞州种粮大户卢方兴种的晚稻面积有600多亩,其亩均收入也比周边的普通散户高出很多。他认为,现在的粮农要增收,必须像经营企业一样经营农田。大户不仅仅是一个劳作者,更重要的是一个管理者和运作者。

【编辑:吴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