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经过了7、8两个月的经济观察期,央行货币政策从9月份开始转向。9-11月份的三个月间,央行四次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共1.89个百分点,三次下调存款基准利率共1.62个百分点。
如果说在“从紧”货币政策时代,央行频挥利率、准备金率大棒;那么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时代,央行则采取了更为多样性的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央行不仅在11月26日创纪录地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1.08个百分点,还少有地下调了再贷款和再贴现的利率,以及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存款利率。
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明确央行明年将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业内人士预计,明年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出台将更为频繁和具有针对性,货币信贷的调控目标也将更趋于宽松。
加息周期转为降息周期最近,徐先生正在为自己2007年6月份申请的房屋按揭贷款发愁。2007年6月,流动性过剩形势加剧,央行于2007年上半年就加息两次,为了让自己的房贷利息更少,徐先生选择了光大银行的三年固定加浮动的按揭贷款。
“当时就是觉得处在加息周期,并且这个加息周期不会突然结束,但是谁能想到,去年还加了5次息,今年突然就开始降息了。现在的利率比我当时做的固定利率低了不少,所以我在想是不是要到其他银行做转按揭。”徐先生说。
或许是对经济走势的研判早有预感,尽管上半年的CPI依然高企,但央行一直未动用利率政策。而9月份的首次利率下调,也标志着央行自2006年开始的密集加息周期结束,降息周期取而代之。
在央行的四次降息中,前三次采取了“小步快跑”的模式,而第四次则是一次性大幅降息。业内人士指出,中央已经将注意力完全转移到了刺激内需保经济增长的方向,因此,货币政策也要果断出手。
随着CPI在11月份降至2.4%的低点,业内人士指出,在当前宏观经济快速下行、通胀已经不构成威胁的背景下,在短时间内大幅降息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刺激微观经济,对整个宏观经济是重大利好。贷款利率下调后,企业从银行借贷的资金成本降低,有利于维护经济的平稳增长。
流动性由紧缩转为释放一位资深的经济学家在流动性过剩较为严重的2007年10月份就曾经提醒说:“流动性过剩与流动性不足的变化只在一夜之间。”这句话最终在2008年成为了现实。
作为判断银行体系流动性的重要数据,统计显示,上半年,M2一直在17%-18%的高位运行,而7月份开始急转直下,迅速回落至16%左右。
2007年到2008年6月,为了收缩银行间市场过剩的流动性,央行曾1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其中,2008年前6个月,上调了5次,共计上调3个百分点,存款准备金率一跃达到17.5%的历史高点。
自9月份开始,央行终于结束了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周期,开始全面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同时也更加注重不同机构的结构性调整力度。11月26日,更一次性下调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除此之外,为了增加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央行票据的发行频率也大幅度减少。
一位城商行的资金部人士表示,从三季度开始,商业银行流动性紧张的局面已经大大缓解。尤其是在目前较为充裕的市场资金面推动下,央行近期发行的3月期央票参考收益率大幅下行近65个基点。
业内人士认为,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机构流动性由突然不足相比,国内的金融机构流动性目前不存在太大问题。不过,央行还是表示将采取多种手段保证流动性充足。
贷款规模由季度调控转为取消年初以来,由于银行严格按季调控,“贷款难”在今年成为了异常热门的话题。
“年初的时候,很多企业找我们想贷款,但是当时额度限制得很厉害,到我们这个层面,基本上没有多少钱可以贷。”一位国有商业银行湖南省分行下属支行的信贷人员对记者表示。
不过,随着货币政策的转向,信贷投放形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央行沈阳分行行长盛松成日前在北京出席一个会议时透露,往年,辽宁省的贷款增加额约在1300亿元左右,而今年的全年贷款将超过2000亿元,增速可能达到20%。而为响应增加信贷的号召,盛松成表示:“仅11月下旬到现在的十几天中,辽宁的贷款就增加了200多亿元。”
11月初,央行新闻发言人在接受采访时,首次对外透露已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硬约束。李超说,央行在年初采取的临时性措施,对防止产能过剩、信贷扩张过猛等问题产生了积极效果。但从年中开始,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快速变化,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取消信贷管控,是央行根据新形势进行的适时调整。
由于信贷政策仍然要坚持有保有压,结构性调整,银行在客户把关的问题上并未放松,加之进入3季度后,贷款的需求出现下降,因此,央行取消信贷管控后,10月份的新增贷款并未呈现爆发式增长。
不过,进入11月份以来,各家商业银行均陆续开始增加自己的信贷规模。央行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当月,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达到4769亿元,贷款增速达到了16.03%。如果剔除1月份的特殊因素,11月份的新增贷款额和增速均为年内最高。(记者苗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