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经过30年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广州已成为一个人口突破一千万、经济总量连续18年位居全国第三的现代化城市。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广州力求保持“青山绿地”和“碧水蓝天”,并千方百计“惠民富民”,有着2222历史的岭南古城正向着现代化宜居城市快步迈进。
产业发展服从宜居
改革开放30年来,广州一直是全省经济中心和重要的产业基地,近年来经济保持着高速增长。1978年-2007年,广州生产总值由43.09亿元提高到7109.18亿元,增长45倍(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经济总量自1989年起连续18年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人均生产总值从907元增加到71808元,比1978年增长21.4倍(按常住人口计算)。
目前,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广州经济增长的主动力。2007年,广州第三产业增加值4152.54亿元,占GDP比重首次超过了一半,达58.41%。2008年1至9月,第三产业增加值3446.41亿元,同比增13.2%,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3.2%。
今年9月,广州市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决定》,提出以打造亚洲现代物流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国际商务会展中心、亚太地区重要总部经济区、区域“创意之都”和国家服务外包基地为目标,力争到2015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65%,到2020年,达到70%左右。
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说,广州将形成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的新格局,同时打造“广州服务”、“广州创造”、“广州制造”三大品牌。而重化工业的发展则要以适度为原则,新上项目必须实行最严格的环保准入,产业发展要服从现代化宜居城市建设的要求。
惠民富民让群众幸福
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广州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1978年-2007年,广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42元增加到22469元,增长50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50元增加到8613元,增长33倍。
同时,广州的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升级,以住宅、汽车为代表的消费迅速升温。2007年,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从1978年的3.8平方米、6.8平方米提高到19.9平方米、38.5平方米;1985年广州私人汽车保有量不足50辆,2007年达42万多辆,小轿车普及率在中国特大城市中仅次于北京。依照国际通行标准,广州市民总体生活已经率先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生活水平。
目前,广州已构建起基本养老、失业、基本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等五险齐全的社会保险制度,以及由企业在岗职工的最低工资、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失业人员的失业保险金、退休人员的最低养老金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五道保障线”,初步形成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房等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
生态优先保青山绿水
近年来,广州强力实施“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新增绿地159.46平方公里。2007年,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14%,绿地率达到33.8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62平方米,中心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2.34%,珠江广州河段水质全年达到四类标准。
在多年的努力下,广州捧回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牌子。
广州市市长张广宁说,现代化宜居城市不仅仅是城市环境优美适宜居住,还包括城市的规划是科学有序的,城市的环境是绿色友好的,城市的文化是令人有归属感的,城市的富庶是惠及所有百姓的,城乡是协调一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