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突发·现场
莫说骗局防不胜防 其实万骗不离其宗
稿源: 宁波晚报  | 2008-12-24 13:11:20

  本报讯 昨天晚上,本报第24期“热点星期三”热线咨询服务启动。受本报邀请,江东公安分局刑侦大队杨警官、明楼派出所王警官和市巡特警支队叶警官,来到本报87777777新闻热线室接听热线,回答市民防骗咨询。

  老年人仍是主要受骗对象

  胡女士(87XXXX02):几天前,我父亲在路上遇到一个小伙子,对方说是我父亲以前一个同事的儿子,套近乎向我父亲借钱。最后我父亲被骗去了600多元。在晚报上也看到过类似报道,可事情居然发生在自己家人身上了。怎么跟老人讲讲这方面的知识呢?

  民警解答:应该说,老人的社会经验比年轻人更丰富,但目前老年人仍是受骗高危人群。为什么老年人被骗的案例居高不下?我们认为,老年人反应相对迟缓,知识更新的速度也相对滞后,同情心又很强,很容易被骗子牵着鼻子走。现在针对老年人的骗局主要有冒充熟人“借”钱、推销“高科技产品”,以及搞迷信活动等。要防止老年人受骗,除了社会关爱外,老年人自己也应该通过学习,丰富科学知识,克服自身不足,在纷繁复杂的世象面前保持一份清醒,不轻信陌生人的言语,不随意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

  手机短信骗局还有人上当

  李先生(87XXXX39):我的手机经常收到将钱汇到某某银行某某账号的短信,这种短信没有任何情节,很容易识破,为何还会有人上当?

  民警解答:今年以来,直接让机主汇钱的手机短信多了起来,骗子这招的目的无非是广撒网、撞目标,而正在发生交易的生意人最容易上当。接到此类短信的生意人往往会误以为是生意伙伴发来的短信,结果将钱汇到了骗子的银行账户里。此类骗局一旦成功,受害人往往损失惨重。在进行银行转账时,当事人不管出于何种目的,操作前都应向接收方确认,以防忙中出错。

  此外,手机短信骗局中,骗子编造突发事故进行行骗的成功率也较高。骗子一般会冒充医院、学校或者公安部门的工作人员,向行骗目标捏造其亲友受伤、被抓的虚假信息,要求紧急汇款。收到此类手机短信或者电话的人应向相关部门求证,以防上当。

  形形色色的网络骗局最难防

  张先生(87XXXX73):今年8月,我在网上找了一套出租房,去现场看房时房东还出示了房产证,可住进去没几天,来了好几个租了同一套房子的人。原来,租房给我的根本不是房东。现在网络已被大家当成了生活助手,而网络骗子也是越来越多。

  民警解答: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而同时也给骗子发布虚假信息提供了平台,形形色色的网络骗局让人防不胜防。

  网络骗局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发布虚假投资信息。今年以来我市发生了多起荐股诈骗案,骗子冒充证券公司工作人员,谎称有内部信息,推荐黑马股票,投资者只需提供资金不需承担风险,可坐等红利。骗子在收到投资人的资金后便消失了。投资者在网上看到此类信息后应先打个问号,多方求证后方可付诸行动。

  二、盗窃个人网络资料。骗子通过植入电脑病毒,盗取他人的QQ资料、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后,冒充行骗目标的亲友、工作单位等行骗。在日常生活中,网友应做好防毒工作,注意网络安全,尽量不要在网上公布自己的个人资料。

  三、网络购物骗局。现在网络购物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但各种购物网站和平台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网友在网购后收不到货物或货物与网上介绍差别巨大的事时有发生。网购时应尽量选择信誉度高和网络安全维护得好的购物平台。

  马路骗局越演越逼真

  孔女士(87XXXX88):现在丢钱捡钱的骗局见得少了,是骗子转行了还是他们的“技术”升级了?

  民警解答:丢钱捡钱的骗局现在还是有,不过少多了,骗子们更换了行骗场所和行骗说辞,可以说是换汤不换药,但行骗情节却被他们演绎得越来越逼真。不久前,江东东柳派出所接到一起报案,说当事人在好又多超市里被“提醒”有人掉钱包了,当事人被骗子拉去分钱,结果上当。这种骗局与以前的基本一致,但行骗场所变换后,有人又上当了。

  丢钱捡钱、碰瓷、马路认亲认友都属于马路骗局,骗子都是靠演戏骗钱,在骗子越演越逼真的情况下,防止上当受骗的最好方法是请执法人员介入。

  三位民警表示,骗局虽然层出不穷,并且手法各异,但“万骗不离其宗”,只要做到以下几点,相信骗子的伎俩很难得逞:不要随便与陌生人搭话;不轻信找上门来的不明信息;不随意透露自己的家庭情况;警惕“巧合”;不封建、不迷信,增加自己的知识面;戒除贪小便宜的心理。

【编辑:沈媛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