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宁波市宁海县王爱山的由来与遗迹寻踪
稿源: 宁波晚报  | 2008-12-28 14:57:00

摄影/龚国荣

主讲人陈彬

  1968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外语系,中学高级教师。曾任浙江省中小学外语教学研究会会员,宁波市翻译协会理事。先后在《中国基础教育丛论》、《国外参考资料》、《环球中华》等报刊上发表过多篇文章,编撰了《阅谱知识》和《陈彬文存》,参与编写《中考英语水平测试集》、《中学英语常用词辨析》等书籍。

  位于宁海境内的王爱山,又称王爱山岗,地形狭长,自西北至东南长17公里,平均宽度2公里,北邻双峰、白溪、岔路,东南连双州,西及西南与天台接壤。就是这个面积不到36平方公里的小山岗,却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和众多的历史遗迹。

  “王爱山”地名的来历

  关于“王爱山”这个地名的来历,早在明洪武25年(1392年)的时候,一甲第三名进士卢原质在他所撰写的《王爱山岭头陈陈氏宗谱序》中就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后主之子封吴兴王者,被隋文帝灭国,甘心泉石,爰迁赤城筋竹岭头居焉。时人遂名其地曰王爱山。”

  吴兴王,就是指陈胤。

  陈胤是南陈朝最后一个皇帝陈后主陈叔宝的长子。他生于陈太建5年(573年)3月,母孙姬产后去世,被沈皇后收养,视为己出。稍长,他的祖父陈宣帝封他为永康公。太建14年(582年)4月,陈叔宝登基后,被立为太子。

  陈胤生性聪敏,勤奋好学,喜欢文学。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沉稳不足,粗糙有余,未免惹得他父皇陈叔宝的不满。这时,沈后已经失宠,权力不再如前。但近侍左右对她还是一如既往,常往东宫走动。陈胤自己也深念沈皇后的养育之恩,时不时地去沈皇后住处探望她。这样一来,陈叔宝对太子陈胤产生了怀疑。他怀疑太子和皇后相互勾结,担心自己的皇位会受到影响。于是,他就渐渐地疏远了陈胤。当时正受着皇帝宠爱,一心想把自己亲生儿子(深)立为太子的贵妃张丽华就趁此机会,联络外官,在大臣之间说太子的坏话,并在宫内笼络另一个宠妾孔贵妃,常在皇帝枕边贬低太子。陈叔宝本来就对太子存有疑心,再加上内外夹攻,“枕边开花”,就于祯明2年(588年)5月,废去胤的太子衔,把他贬为吴兴王,另立始安王深为太子。

  祯明3年(589年),也就是隋开皇9年正月20日,陈被隋灭。

  同年3月,陈叔宝及太子(深)、诸王28人、官员200多人以及各自的妻室儿女,带着贵重物品,自建康(今南京)出发,被虏往长安,“大小在路,五百里累累不绝”。经过66天的长途奔波,终于于5月抵达长安。

  隋文帝杨坚虽是军伍出身,杀戮无数,但在处理陈皇室人员和百官的事件中还是比较讲究策略的。他在得到灭陈的消息之后,就下令把陈皇室人员和百官解往长安,再议处置。与此同时,他还征用了长安百姓的一些住宅,不仅内外装修一新,等待被俘人员的到来,还专门派遣使团去路上迎接和慰问。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使陈皇室人员和百官感觉到生活在长安就像住在自己的家里一样,从而保证社会的安定。

  隋文帝对待陈叔宝也非常宽厚,多次接见他,且位列三品,与百官一起上朝,参与朝政。为了不使陈叔宝感到丧国之痛,还下旨在赐宴群臣时,禁止弹奏吴、越的音乐。他还关心陈叔宝的生活起居等情况。一天,隋文帝问及陈叔宝最近的情况,监守人员上奏说:“陈叔宝经常酗酒,很少有清醒的时候。”

  隋文帝问:“他每天喝多少酒?”

  答道:“他和他的弟弟、儿子一天要喝一石酒。”

  隋文帝大惊,马上说要节制他的酒量。但考虑了一下之后,又说:“随他的便。如果不让他喝酒,叫他如何活得下去?”

  同年次月,“帝(隋文帝杨坚)以陈氏子弟既多,恐其在京城为非,乃分置边州,给田业使为生,岁赐衣服以安全之”。

  皇帝有旨,百官照办,人未起动,公文先行。就这样,陈胤被“分置”到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宁海王爱山。

  可以想象,陈胤被遣送回宁海时,绝对不会是“大小在路,五百里累累不绝”,而是轻车简从,只带着妻儿,最多带上几个侍从。待他到达目的地时,当地的官府肯定已经为他安排好了一切,至少有简陋的房子和田产。陈胤也就这样成了王爱山岭头陈氏的始迁祖。

  陈胤和妻子殷氏生了两个儿子,名为陈炎和陈黄。陈胤死后,葬于王爱山冠峰鸡冠岗的大湖。

  正因为有了吴兴王陈胤始居该地,所以,后人就把这一块地方叫做“王爱山”。

  王爱山早在唐代就有了一定的名气,并载入了史册。《资治通鉴》就有“贼无所逃矣,惟黄罕岭可入剡,恨无兵以守之”和“贼果自黄罕岭遁去”等语句。这里的黄罕岭就是王爱山。《嘉定赤城志》对此已经有了明确的诠译:“王爱山,在县西六十里,与天台分界。唐咸通中,剡寇裘甫据宁海,杀其令陈仲翁,懿宗遣王式发兵攻之,战于海口、上疁、海游三处,甫遂从此山遁去。今父老犹能言之。《通鉴》作黄罕岭,误矣!”

  王爱山因吴兴王陈胤始居该地而得名,也因为他的第十一孙陈仲翁被封为龙瑞大英王而闻名。

  陈仲翁,王爱山岭头陈人,出生年月不详,卒于唐咸通元年(860年)3月。他是宁海置县以来有史可查的最早县令之一。

  陈仲翁生长在唐朝中、晚期,也正是唐朝全面走向衰败的时期,经济萧条,饿殍遍地,官府腐败,民不聊生。

  在唐大中年间,浙江新昌的裘甫揭竿起义,声势十分浩大。《资治通鉴》中记载:义军“四面云集,众至三万,分为三十二队”。裘甫自称为天下都知兵马使,“改元曰罗平,铸印曰天平”。紧接着就“大聚钱粮,购良工,治器械,声震中原。”

  根据唐朝的律法,县一级不能有守兵。陈仲翁眼看裘甫的军队步步紧逼,手下又无一兵一卒,他一个小小的县令怎么去抵抗呢?陈仲翁毅然做出决定,把自己的兄弟、子侄和孙辈中尚能参战的人员组织起来,再在全县招募一些义士共同保卫家园。但终因临时组织起来的军队毫无战斗经验,又没有正规兵器,所用的都是从自己家里带出来的长矛、砍刀,甚至是锄头、草耙,全凭着勇敢仓促上阵。几次交战都节节败退,一直退到三门的上叶。

  在三门上叶的这场战斗中,双方打得非常激烈。陈仲翁身先士卒,不幸被箭射中面门,跌下马来,随即死去。众官兵见此情景,悲愤交集,奋勇抢回陈仲翁的尸体,退回王爱山,把他安葬在解板坑骑龙穴。

  后来,朝廷了解到陈仲翁捐躯的情况后,于咸通4年(863年)2月颁下圣旨,“尔将军陈仲翁镇海肃纪,才华绝伦,惜乎夭折,忠精未伸,死乃报国,屡显奇勋。爰稽令特示褒荣,今封尔为龙瑞大英王,锡土列堠,永昭馨香。”

  从此之后,王爱山的名气就更大了。

  众多的历史遗迹

  自从陈仲翁被封为龙瑞大英王之后,由此而衍生出了许多历史事件,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

  百廿官兵山 百廿官兵山隶属于王爱冠峰,位于白溪水库南边,官山村北面,天姥山之东,离宁海县城约35公里,离岭头陈村不到5公里。

  所谓家兵,就是陈仲翁自己的兄弟子侄们所组成的军队。当时的岭头陈陈氏家口众多,人丁兴旺。第十一世陈仲翁这一辈就有16位兄弟,子侄辈36人,孙子辈65人,3代共有117个男丁,再加上县里招募来的一些义士,组成一支人数不少的军队。在上叶一战中,损失非常惨重,最后只剩下120人退回王爱山,驻扎到冠峰的一座山上——百廿官兵山。

  屯兵埸 高高的百廿官兵山东、西、北三个方向山坡陡峻,树高林密,就连猢狲也很难攀登,只有南边连接现在的冠山村,是唯一一条通向山顶的路。山顶平坦,占地面积约二三平方公里,却又水源充足。屯兵此处,真可谓一人当关,万夫莫开。这就是当年百廿官兵所驻扎的地方。根据老人们说,当年还可以见到房屋的矮墙,并有一水塘,水清见底,饮之甘甜有味。

  牌位岩 牌位岩位于百廿官兵山的东麓,在山坡上拔地而起,突兀向上,直指苍穹的一根石柱。牌位岩高约百米,周长数十米,正面扁平,顶上向外弯出,恰似一块弯头牌位,故而得名。牌位岩岩体白中透红,好似古时的漆器,历经沧桑,油漆脱落,古韵十足。

  陈军七打虎处 刻于清康熙庚寅(1710年)的《祀田记》碑中写道:“十二世军七公封为大元帅,军八公为大将军。时有横岗山、大湖、新妇岩、直石岭等处山一百八十亩,系陈军七打虎处。内有田二十余亩,坐横岗下、暴丘、横岩前、野猪塘、岗婆园、谷坑岭头、自满下等。”

  相传陈军七自幼性格豪爽,喜动善拳。及长,身材魁伟,拳棒娴熟,机智善变。伯父陈仲翁非常喜欢他,并把他带到任上,做自己的随员。三门一战,充分显示了他勇敢顽强的性格。因此,他被封为大元帅。在空闲的时间里,他经常带着几个人一边巡视,一边打猎。有一次,他巡视到水槽时,发现了一只老虎,就张弓搭箭,老虎被一箭毙命。从此以后,百廿官兵山西边一百八十亩山就成了他打虎的地方。

  哨场 离百廿官兵山不到5里路程,是百廿官兵设置哨位的地方。

  王爱山堠 《宁海县地名志》记载:“外庄村中有石刻碑‘王爱山堠’四字,字体遒劲,为唐咸通4年(863年)留下的古迹”。

  陈仲翁被封为龙瑞大英王后,并“将爱山之土田分为三堠,立石。俾公子孙岁收其赋,奉公祭祀”,按照“五里只堠,十里双堠”的原则,把碑立在离岭头陈村五里外的界过岭的中段。碑高一米有余,宽七八十厘米。碑面完整,呈黛黑色;字体方正,楷体;每个字的大小约二十平方厘米。如果由东向西往天台方向行进,正是上岭,行人都能看到这块石碑。后在大跃进年代里,被搬往外庄村里。

  界过岭 界过岭位于王爱山岗的中段,吕家后门山的山脊上。自东往西,由低而高,陡坡较大,长度不会超过五百米。“界过岭”,顾名思义,就是以此为界,越过岭头,或走过岭脚,就被视为“越界”或“过界”。王爱山堠实际上是一块界碑。碑的东面为王爱蒋姓所有,碑的西边属于王爱山岭头陈的辖地。“界过岭”也就因此而得名。

【编辑:沈媛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