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支持宁波城市建设的部分拆迁户素描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8-12-31 08:04:14

  人们都希望城市越建越好、越漂亮,但要建设,先得拆迁。拆迁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矛盾多、问题多,但每年都有大批拆迁户在为城市建设让路,用自己的行动默默表达着对城市建设的支持。这里,我们讲述的虽然只是其中几位的故事,但我们想借此告诉所有为城市发展作出奉献的拆迁户,这座城市会把他们牢记。

  张国莉:

  从拆迁户到拆迁工作者

  她,曾经的拆迁户,如今的拆迁工作人员。白沙街道拆迁办张国莉三年间来了个180度的角色转换。去年8月中旬,张国莉从白沙社区调到街道拆迁办,成天与拆迁户打交道。而三年前,张国莉也是一名拆迁户。

  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使从事拆迁工作不满一年的张国莉,成了拆迁户的贴心人。

  袁师傅是新马路24号的住户。得知房屋要拆迁后,袁师傅早在2006年就签订了拆迁协议,并领取了大部分安置款。与袁师傅同住的小儿子一家不满安置款分配,迟迟不肯搬出老房子,父子间的关系极度紧张。父子俩闹了两年,张国莉和同事们的调解工作也做了两年。长期做父子工作无果,张国莉改为劝说袁师傅的妻子和儿媳。真诚的劝导促成了父子俩的和解,今年5月,袁师傅的小儿子搬出了拆迁房。

  张国莉晚上上门做工作是常事;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拆迁户常常会上她家里来诉说困难。对此,张国莉没有怨言:“每签一份拆迁协议,我都会有一种成就感,这是拆迁户对我工作的理解。”

  吴松明:

  带头搬出祖屋

  海曙区要进行历史上规模最大、参与面最广的拆迁改造,建设中心商贸商务区和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2006年春天,当这一消息传到有1300多户居民的莲桥街拆迁地块时,着实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故土难离啊,尤其是对于上了年纪的老年居民来说。这场考验,同样摆在了莲桥街63号户主88岁的吴松明老人面前。

  30多年了,吴松明与他的3位亲戚一直居住在这个由祖辈传下来的老墙门里,尽管已是百年老屋,但却有着割舍不了的感情。

  然而,城市拆迁又是一道绕不过的坎。吴松明和他80多岁的老伴思前想后,毅然决定响应政府的号召,首先签约,为亲戚们带个好头,并且自愿选择了到远离市区的洪塘拆迁安置房去安家。两位老人在第一时间办妥了拆迁签约事宜,搬离老屋。

  住在老墙门里的还有吴松明老人的两个弟弟——吴斌章和吴斌扬,同样是两位80多岁的老人。吴松明动员他们也主动配合拆迁工作,得到了两位老人的积极响应。

  尽管吴斌章年事已高,妻子还是个残疾人,连走路都很困难,要是搬到洪塘拆迁安置房居住,看病就医肯定不便。然而,吴斌章还是决定早日签约,不为难拆迁部门。

  吴斌扬已在本省的新昌生活,来一趟宁波很不方便,但老人家后来也想通了,与两位老兄弟保持步调一致,最终及时签了约,并选择了货币安置。

  吴松明的外甥女徐少云一家也住在祖传老屋里。她的年龄也快60岁了,加上一家三口都是体弱多病,起初也很不情愿搬到洪塘拆迁安置房,但在吴松明等亲戚和工作人员的劝说下,她放下了思想包袱,最终搬离老屋,找了套过渡房暂且安顿下来。

  识大体顾大局,这就是莲桥街63号吴松明等老人留给我们的拆迁故事。

  邹向前:

  “支持拆迁,我先签约”

  继天一广场地块之后,我市城区最大规模的低洼地块改造项目——莲桥街地块,现已夷为平地,并将于近期开工。不久之后,这里将成为市中心的历史文化街区。拆迁户“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让人感动。邹向前大妈就是其中的一位。

  邹向前是市区一家大集体企业的退休工人。多年来,她与丈夫、女儿还有妹妹一家都挤在毛衙街13号的老屋里。2006年,莲桥街地块拆迁工作启动,很多拆迁户都在观望,生怕早签约会吃亏。而邹向前却不受这种思想影响,非常理解拆迁工作人员的苦衷。虽然,她当时风湿性关节炎发作,但她拄着拐杖来到拆迁工作室,主动找指挥部商谈协议。按照政策规定,她们家只能分到最小一档的安置房,但她却痛痛快快地替女儿和妹妹签了约,没有提出半点附加要求。

  为了消除拆迁户的疑虑,她经常到街坊邻居家走一走,帮着拆迁人员一起做思想工作。一位姓王的拆迁户曾感慨地说:“我是被邹向前大妈给感化的啊!她们家条件这么差,都二话不说签了约,我们更不能提什么要求了。”

  为了不影响拆迁进度,邹向前在签约当日就开始寻找房源。一位拆迁工作人员感动地说,都说故土难离,但为了中心城区的建设,她带头签约、带头搬迁,且无怨无悔,我们打心眼里佩服她,感谢她。

  杨华龙:

  贝家巷的第一位搬迁者

  “都在这里住了几十年了,突然说要拆迁,心里也不舍得。可作为一个有44年党龄的老党员,这种时候,就更应该起带头作用。”2006年2月28日,在白沙街道贝家巷地块拆迁公告贴出的当晚,年届古稀的杨华龙就与老伴商量起了带头搬迁的事。

  “拆迁是造福后代的好事,只有旧城改造好了,大家的生活环境才能发生根本改变。”同样是老党员,曾任社区墙门小组长的老伴李菊仙支持拆迁,更支持老杨的想法。

  2006年4月,旧房评估工作开始,这也是拆迁工作中推进最为艰难也是最为关键的阶段。而就在这时,老杨家的新房也基本有了着落。于是,老杨夫妇主动找到拆迁人员表态:“拆迁评估就从我们家开始,明天就来。”第二天,老杨家顺利完成评估。4月底,杨华龙家第一个完成拆迁工作,搬进了70多平方米的新房中。

  “老杨的‘搬迁速度’在社区中震动不小,在他的带动下,大面积的拆迁办理工作顺利展开。”白沙社区居委会书记杨艳红说。

  “拆迁可以拆出新生活,这不,我们的居住条件比以前好了,而我们的城市环境也会越来越好。”杨华龙说。

【编辑:沈媛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