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朱和风 通讯员楼薇娜)大多数消费者对超市购物比较放心,但鄞州区姜山镇的陈先生上月底在当地某知名超市购物时,却碰到了缺斤短两的事情,短秤的幅度竟还高于“马路市场”。较真的他为了区区五角钱,决定通过姜山工商所要个“说法。”
陈先生购买的是散装豆制品,价格便宜,当时服务员过秤后价格为2.24元。当时他觉得这分量有点轻,就去复称了一下。不称不知道,一称吓了一跳:复称后的实际价格仅为1.70元,足足缺了25%的分量。如此大的“缩水”让陈先生惊讶不已。为了维护自己以及众人的利益,他向姜山工商所投诉此事。
工商管理人员到了那家超市调查,发现确实存在“缺斤短两”的现象。超市最后同意给陈先生退货。但在对姜山一些超市的调查中,姜山工商所的工作人员又发现了个别超市“增收”的秘诀。个别超市掌握了消费者相信超市的心理,在自行分装的食品外包装上均张贴着同一规格的标签。从这些标签上,消费者在自选过程中能清楚地了解商品每公斤的售价、净含量以及售价。虽然标签一目了然,但顾客若要对一些食品的净含量进行重新称重时,大多数超市只设食品过磅处,不设公平秤,而一般顾客嫌麻烦都不会在食品过磅处排队复称。姜山工商所的工作人员说,陈先生买的散装豆制品从数字上来看,损失不到5角钱,但以一个大超市每天的销售量来计算,如果每种商品短秤一点,上百种产品每天累计的短秤量就大了。
快过年了,许多超市推出了各种促销活动,消费者购物时应多个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