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一道小学数学题家长与老师给出不同答案
稿源: 宁波晚报  | 2009-01-07 13:26:39

  本报讯 北仑包先生的孩子今年上小学四年级,最近孩子的数学老师出的一道题目,让包先生犯了难,因为他的解答和老师给出的答案不一样。

  这道数学题目是这样的:“某商场搞促销活动,买东西满50元送30元,其中电饭煲214元一个,裤子150元一条,牛奶36元一箱,问最少花多少钱才能把3样东西都买到?”老师给出的答案是花160元,具体解法是(214+150+36)-(30×8)=160。而开店的包先生对老师给出的答案表示有不同的意见,认为应该需要250元,他的运算过程是这样的:电饭煲214元+牛奶36元=250元,获得的150元(商场送的)用来购买150元的裤子,因此总计花费250元。

  包先生发现自己的解答与老师的答案不同后,苦思冥想不得其解。“自己的学历不高,实在不晓得怎么跟孩子解释,怕说错了误导孩子。”昨天,包先生给本报87777777新闻热线打来电话,希望报社帮他一起解答这个难题。他说:“按照现实生活常理,我认为按我的算法购物最省钱。”

  记者随后将包先生遇到的“难题”贴到了东方论坛和天一论坛上,很快就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兴趣,跟帖超过150个。网友们给出了详细的解题过程,给出的答案也颇有分歧。与此同时,网友们对目前教学中出现的题目跟现实生活脱节的问题展开了讨论。

  支持老师答案的网友说法

  “老师的答案没有错。”网名为“东海猎豹”的网友是支持老师答案的代表人物。他给出的运算过程是这样的:先花250元买裤子和牛奶,再用商场送的150元买裤子,而买裤子的150元又可以送90元,这样就等于又补回来90元,最初花的250元减去90元,就是160元。他认为题目中没有特定的限制条件,从计算的角度来讲,最少的花费就该是160元。

  同样支持老师答案的网友“莫日爱”则是这样算的:电饭煲214元+裤子150元+牛奶36元,一共400元,可以拿到商场送的240元,即400-(8×30)=160,因此老师是对的。

  支持家长答案的网友说法

  网友“长路漫漫”则认为,按老师的算法,花了250元后手里还有90元的购物券,所以最少花费是250-90=160元,其实商场根本就不会这样优惠。另外90元购物券也不能折换成现金,所以最终自掏腰包的还是250元。

  网友“钟灵儿”直言支持家长的解法:“老师的解法不对,既然出了这类题就应该按照实际情况来算,这样对小孩子在平时生活中才有用。240元购物券能算现金吗?就算你卖给别人也是要打折的。”

  认为双方都有道理的网友说法

  “天啊,老师会出这种模棱两可的题目啊?那老师应该写清楚‘用理论’来算。实际上你花160元是买不来这些东西的。”网友“霖雨宝贝”认为,家长和老师的解答都对,关键是看孩子理解了没有。

  网友“wjb2651”则认为,这道题目没有说明白送的是现金还是购物券,从商场实际操作中,一般是不会送现金的,如果是现金就应该用“满50减30”来表述,这样老师的答案就没错;反之用“满50送30”的表述,会让人理解为送的是购物券,那么家长的答案应该是正确的。

  教育该不该与生活实际接轨?

  这道数学题也引起了网友对教育与现实生活差异太大的讨论。

  网友“zzssll”提出,书本中的知识往往是与实际脱离的,比如他上小学时有道题目的答案是这样的:“一个人盖一间房子要200天,那么200人同时盖一间房子只要1天。”

  “欲知对错,请问商场,商场拥有最终解释权。”针对上述争议,网友“老槐树”的幽默回答代表了大部分网友的意见,即以现实为准绳。“孩子学数学是为生活服务,当数学题取材于现实生活时,还是需要与生活保持一致,否则就会误导孩子。”网友“ABBY”认为,教育应该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昨晚,记者也与出这道题目的北仑东城小学的数学老师取得了联系。她听了记者介绍网友的观点后表示,在学生的习题册中有类似的两道题,一题是满50元送30元,而另一题则写明满50元送30元购物券,因此,在解前一题的过程中,是按送现金的要求来计算的,在求解过程中应区别对待。

  “不管题目的解法如何,对我们而言,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更加注重教学和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不能忽视小小习题对孩子未来生活的影响。”这位数学老师也对包先生和网友们的讨论表示谢意。(记者 王景波 徐叶)

【编辑:沈媛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