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区县(市)  >  象山
冬面寓意长寿 冰冻日晒才能做出好冬面
稿源: 东南商报  | 2009-01-08 08:11:44

山根村村民正在制作冬面。通讯员 梅振扬 摄

  小寒已过,凛冽的北风一阵紧过一阵。随着北方一股较强冷空气南下,还将有一个大幅降温的过程。对于象山县新桥镇山根村的冯老太太而言,又该做冬面了。不过,光有寒冷的天气还不够,冯老太太就像《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一样选择了“等”,诸葛亮等的是东风,冯老太太等的却是太阳。

  冬面寓意着长寿

  做冬面,对于冯老太太和象山县新桥镇几个村庄的村民来说,是每年过冬必不可少的习俗。农历12月份一到,北风吹起,村里的家家户户、老老少少就开始张罗了:清洗工具、准备原料、招呼人手……

  冬面只是象山本地人的说法,其实就是大家平时在超市、菜场、餐馆经常看到和吃到的“番薯粉干”。不过和“番薯粉干”相比,冬面的说法似乎更透着一股浓浓的年味。

  听村里老一辈人说,本地人做冬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冬面一般有六七十厘米长,有的甚至可以达到1米,因此就有了吃冬面能长寿的说法。

  上辈人口中还有个未经考证的说法:冬面的“诞生”要比我们现在吃的面条早很多,甚至有人说这是最早的面条。

  每年,村里每家每户都要制作六七十斤的冬面,用来馈赠亲朋好友。尽管现在已经有不少外地的冬面进入本地市场,但多半是机器制造,无论“卖相”还是口感远远比不上本地手工制作的冬面。

  米浆水泡出好冬面

  制作冬面的唯一原料就是番薯,番薯好坏直接影响冬面的质量。“好土质才能出好番薯。”在洋坑村书记史谊胜的心目中,象山本地的土质是非常适合番薯生长的,70%的泥土和30%的沙子算得上“黄金搭档”。

  将番薯粉用温水调匀,加入番薯浆后和成面团,史谊胜说,这个步骤的关键就是要“慢工出细活”,“一点点加,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直到面和水达到合适的比例。”

  如何把面团变成面条,靠的是多年积累下来的手感。把面团放在特制的压模中用力挤压,面条就一条条从小孔里“探出脑袋”。调节压模的高低,可以控制面条的长短、宽细,一般冬面的长度为60厘米,长的可以做到1米。不过史谊胜说,60厘米长的冬面口感最硬实。

  和市面上经常看到呈灰色的冬面不同,新桥镇几个村村民做出的冬面可以用“晶莹剔透”来形容,“卖相”特别好,这也是好冬面的必备条件。

  史谊胜介绍说,先把面放进烧开的水里,等面浮到锅面,立即捞进冷水浸泡1到2分钟。“法宝”登场了——那就是经常被我们小看的“米浆水”,而且还得是第二、第三度的淘米水。把冬面在“米浆水”里浸泡15分钟左右,能使面条光洁剔透。

  冬面得冰冻阳光晒

  尽管这几天天气够冷,但一直阴雨绵绵,下得冯老太太心里烦得很:要做出好吃的冬面,就得把冰冻和阳光“撮合”在一起。

  冯老太太说,做冬面的最佳时间是晚上10点以后,把经过“米浆水”浸泡的冬面一根根捋干净,晾在户外,碰到干燥的天气,还要泼上一些水。等晚上气温降到0℃以下,最好是零下1℃到2℃,软软的冬面就会变成一根根硬邦邦的“冰条”,远远看去像是一排透明的冰凌,煞是好看。

  晾出冰凌后的第二天必须是个艳阳天。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结在冬面表层的冰渐渐融化,此时的冬面才算大功告成。

  每次做冬面,村民们总要忙活到大半夜,非常辛苦。但是第二天看着雪白的冬面挂在自家门前,心里别提多有成就感了。“就好像农民忙活一年,终于有了好收成。”冯老太太说

【编辑:沈媛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