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突发·现场
宁波对口援建四川青川采访札记之二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9-01-09 07:52:23

大棚里的蘑菇长势很好,让宁波客人和大棚的主人喜上眉梢。(胡建华 摄)

  1600元,青川县茶坝乡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不及宁波农民的六分之一。

  除了山,还是山,茶坝“三尺无平地”。

  靠山吃山,黑木耳、蘑菇、天麻、老鹰茶等山货,是当地人的主要生活来源。但过去一直是散户种植,技术落后、小打小闹,赚不了多少钱。

  宁波援建者决定扶他们一把,做大这里的生态农林特色产业。

  听说在乡里的下寺坝,宁波扶持了一个食用菌产业园,我们昨天一早赶去看。

  车盘着山绕了1个多小时后,路边出现了一片川北民居和一溜大棚,下寺坝到了。

  “这个50亩的产业园是由四川万树农业开发公司和当地农业合作社一起搞的,”宁波援建指挥部茶坝分部指挥长马百壮说,“我们计划给他们80万元资助。”

  大棚边上,万树公司董事长古成章迎面走来。“以前一般搞公司加农户模式,但失败的多,因为农户相对公司是弱势一方,常被边缘化。现在,分散的农户组成合作社和我们一起干,这个问题就没了。”

  古成章说,地震过后,农户没钱,可以用林权、生产资料入股合作社,现在已有100户村民加入。万树公司为他们提供菌种、技术、大棚和市场。“市场行情不好时,我们以保护价收购,市场价涨了,收购价也会上浮,村民不会吃亏。”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四川农科院高级农技师邓德明,就是万树公司请的技术顾问。“过去,村民种蘑菇都用椴木,产量低、生产周期长,还要砍伐林木影响生态。”他说,现在他教村民用装成袋的木屑、枯枝树叶培育,效果好得多。

  尽管外面天寒地冻,可塑料大棚里一点不冷。已加入合作社的下寺坝村民梁兴贵正在照看他养的平菇。“改用大棚,我的菇两个半月就能上市了。”他摘下一捧塞过来,“你们中午尝尝,味道好着呢。”

  “如果管理得好,下半年每户有5000元收入没问题。”邓德明说,最近,宁波援建指挥部还准备资助村民去学技术,回来后一传十、十传百,就能带动更多人。

  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功效的老鹰茶是茶坝的又一“宝”,以前仅限于野生摘采,产量很低。

  宁波援建指挥部想把老鹰茶树变成村民的“摇钱树”。怎么变?他们盯上了一位名叫佘清泉的香港人。

  佘清泉2006年起就在琢磨把老鹰茶制成饮品出口的事。他在茶坝自建了10亩老鹰茶树母本园,攻克了人工扦插育苗难题,去年又搭了两个育苗30万株的大棚。

  在炉长村,我们见到了蹲在大棚里育苗的佘清泉。“这些苗育出后,就能拿去种了。我计划今年种植2000亩,3年后达到13000亩。”

  这么大的规模,单靠他自己显然不行。经宁波援建指挥部牵线,茶坝新石村180户村民组成合作社,参与老鹰茶母本栽培和育苗,现已从山上挖回7万株母本树。“我家就种了800多株。”新石村主任董顺奇说。

  要把老鹰茶制成饮品销售,先要申报生产目录。“这是老鹰茶产业做大的关键,”马百壮说,“我们分指挥部已拿出20万元帮助佘清泉做这件事。”

  “如果这些林特产业都做起来,三五年后全乡农民人均收入就有希望达到2万元。”茶坝乡党委书记张元军对未来充满信心。

【编辑:崔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