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效实中学教师讲"布衣太史全祖望"
稿源: 宁波晚报  | 2009-01-11 12:18:37

  主讲人冯中杰

  祖籍慈溪,1959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一直在效实中学任教,1986年获省特级教师称号,1995年被评为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去年12月中旬,海曙区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联合开展的全祖望与浙东学术文化周国际研讨会刚刚结束,会议期间还在月湖桂井巷全祖望出生、生活过的地方举行了“全祖望人物塑像落成仪式”,在月湖高丽使馆举行了“史学大柱———全祖望人物书画展”,在全国文保单位全祖望墓园举行了墓园整修竣工典礼暨大型公祭活动。

  位于宁波南郊的全祖望墓呈长方形,墓身由大石砌成,墓前左右两侧各竖有几公尺高的大石碑。两侧石碑前各立着一石柱,柱顶雕有伏虎。墓石上横的刻着“谢山太史墓”五个黑色阴文大字。古代名人的墓前大都立有大墓碑,竖的刻写墓主名姓。全祖望墓没有这样的碑。墓石名姓不写“全公祖望”,而写“谢山”,这是为什么呢?

  为说明其中缘由,先作个类比。宋朝有个大文学家,姓苏名轼,但大家习惯叫他“苏东坡”。“东坡”是苏轼的别号,古代对人称别号表示尊敬。谢山是全祖望的别号,当时的学者都称他为“谢山先生”。太史是官名,《史记》作者汉朝司马迁做的就是这个太史官。但全祖望没做过太史,墓石上为什么这样刻写?原来,乾隆七年全祖望到北京应试,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成了翰林。据明清习惯,翰林又可称呼为“太史”。墓石上刻“太史”,表示后人对他学问的敬仰。

  一

  全祖望4岁启蒙,8岁就能读《四书》、《资治通鉴》这样的书了,被大家称作神童。当时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父亲带着小祖望去老家(鄞州洞桥镇沙港口村)走访。族中长辈们听说祖望小小年纪已读了许多深奥的书,就在村口拦住他,要考考他,让他当场作诗。这群长辈大都以烧窑为业,乡里人称呼他们为“十八太公”。全祖望当即做了首应景诗:“一缕青烟上碧霄,月里嫦娥鬓熏焦。天将差使来相问,十八太公烧瓦窑。”十八太公听了都呵呵笑,称赞祖望聪明有才学。

  全祖望年少时,不仅聪明,而且为人正直,嫉恶如仇。14岁那年,全祖望考上秀才后,去孔庙拜孔夫子。在孔庙名宦乡贤祠里,见到谢三宾、张杰的神主牌位,怒火中烧,大声说道:“反复卖主的逆贼,怎能玷污宫墙!”把这两块神主牌击碎,丢进孔庙的泮池里。

  全祖望26岁进京赶考。28岁考中举人。按当时规矩,考上举人有资格做县太爷了。全祖望32岁中进士,那更有资格做官了。可是全祖望并没有做成官。他考上进士进翰林院,是进修学习,学习期满再进行考核,按考核等第分别授予官职。凭全祖望才学考个上等没问题,却偏偏事出意外,得到的竟是个下等。为什么?这牵扯到两个人,一个叫李绂,是全祖望的知己。李绂比全祖望大三十多岁。李绂十分欣赏全祖望的才学,两人交往甚密,成了“忘年交”,一段时间全祖望就在李绂家吃住。另一个叫张廷玉,是当朝权臣。张廷玉和李绂有过节,是死对头。翰林院结业考时,张廷玉做了手脚,给全祖望一个“下等”,而且“外放”(离开北京)做“候补知县”(在家呆着,知县位子有了空缺再补上去),连个举人都不如。全祖望一气之下就回了家乡。后来有人推荐他去做什么,他都一概谢绝。全祖望一生只是个布衣而已。

  全祖望没有做过官,也没拿过官俸,他又不会经商和种田,日子怎么过?封建社会里书香门第家庭,往往有家产,可吃地租房租。全祖望祖上原是殷实人家,四明山双韭有一片产业。桐桥镇沙港口村有故居,从现存照片看,这座住宅很有点气派。月湖桂花井(今桂井巷)有幢楼房,叫“五桂堂”。据说这“五桂堂”三字是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所写。这时候的全家自然是显赫的望族。清康熙四十四年全祖望就诞生在月湖桂花井的五桂堂里。从文献资料看来,全祖望父亲这一代已经败落了。全祖望小时候,父亲是当地的教书先生。父亲身体不好,全祖望21岁就挑起了家庭生活的担子,到东钱湖童岙教书,以奉养双亲。为求取功名,全祖望26岁去北京应试,28岁考中举人,32岁中进士。从26岁到32岁,他在北京生活,一是靠李绂这样的友人帮助,二是典当书籍。全家祖上藏书不少,全祖望上北京时,随带两万卷藏书,这些藏书后来都抵押出去做了生活费。

  全祖望33岁从北京回到宁波后,家境更趋困难。乾隆五年全祖望36岁时,迁居到青石巷胡御史旧第的宅后小屋。全祖望给这个小屋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双韭山房”。据《全谢山先生年谱》记载,双韭山房原是全家祖先在大雷山区的一座别墅,用以养老。现在全祖望以“双韭山房”命名自己的寒酸小屋,显然含有怀念祖先和隐居不做官的意思。这次搬家的原因,文献资料没有记载,很可能是把月湖桂花井的五桂堂典押给别人了。全祖望34岁那年父亲去世,35岁那年母亲去世,先后葬于鄞西南木阜山,那是需要花费一大笔钱的。全祖望当时生活的艰难,从下面一个小故事中也可以约略窥见。全祖望为写晚明浙东人物传记,一直重视搜集节义之士的遗闻轶事。有一天,一个管道复的后人,携带他父亲的残稿来售,索白银四两。日已近午,全祖望还没有米下锅,哪有四两白银?正在愁急之时,恰有杭州来客送来友人龚明水的书信和馈赠的白银,刚好四两。全祖望二话不说就将这四两白银给了管道复的后人。

  日子不好过,总得过下去。为一家人的衣食,全祖望两次去外地出任书院山长(相当于校长)。第一次是在44岁那年,应绍兴太守杜甲的邀请,到绍兴蕺山书院任山长,500余名学员慕名而集,学舍人满为患,年俸白银千两(当时属于高薪)。后因太守杜甲失礼,全祖望愤然辞职回家。书院派代表十余人去挽请,蔡绍其等人恳请曰:“今学舍中满五百人,请先生弗受太守之馈,但一过讲堂,五百人者,以六锱(四辎等于一两)为贽(见面礼),千金可立致,岂仿先生之廉乎?”全祖望呵斥道:“是何言与!(这算什么话)”全祖望这样说的时候,家境如何呢?门生董秉纯有这样记载:“先生自辛酉(乾隆六年,年37岁)以后极贫,饔飧(一日三餐)或至不给(足),仲冬(农历十一月)尚衣袷(夹)衣……日皇皇(惶惶)也。”即使这样,全祖望宁可饿肚皮,也不回蕺山书院去。

  第二次是应广东巡抚苏昌之请,到广东端州(肇庆)任端溪书院山长。这时全祖望已48岁,体弱多病,到第二年旧病复发,无法主讲,又辞职回家。全祖望晚年贫病交加,他51岁那年,唯一的儿子全昭德才13岁就因病夭折。全祖望伤心过度,过了四个月他自己也离开了人世。原先的医药费还欠着,眼前的丧葬费又到哪里去要?幸亏全祖望的门生董秉纯等人四处奔走,得到全祖望生前老朋友扬州盐商马氏白银一百两的赞助。董秉纯又将双韭山房的万余卷藏书卖给当地卢氏抱经楼,得白银二百两。现在看看南郊全祖望墓很气派,当初的墓怎么样的,却无从知晓。文献记载,当年全祖望葬于南郊祖关山荒冢滩上。

  二

  全祖望的生活过得这样苦,身体又这样糟糕,为什么心甘情愿地把一生心血花在明末清初节义之士传记的写作上呢?当时写这样的文章,没有稿费,还有文字狱的风险。但是全祖望全然不顾,在全祖望看来,这是他应尽的社会义务。全祖望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一是家庭的影响。明亡之后,宁波成了浙东抗清中心。全氏祖辈先后投身于这场斗争,他们参加过顺治二年到三年的钱塘江畔画江之役,失败后又奔波山海之间。全祖望的曾祖全大和、全大程,于顺治五年参加过宁波的翻城之役,两人都是死里逃生。祖父全吾骐参加过镇海(今北仑)柴楼山武装抗清斗争。族祖全美闲,在康熙元年被清朝逮捕,解到杭州时暴卒。全祖望年少时,父祖辈讲抗清事迹,灌输了民族意识。

  二是受浙东学派大师黄宗羲的影响。黄宗羲明末举兵抗清,失败后回归乡里,著书立说,教书育人。浙东学派主张“经世致用”(不尚空谈,重视用自己的学识去解决社会问题),主张“大节第一”。浙东学派第二代传人是黄宗羲的门生万斯同。万斯同听从老师的意见,以布衣身份参与清朝明史馆工作,不做官、不领俸、不署名,仅仅为了保存明一代的历史文献。全祖望继承并发扬浙东学派精神,广泛搜集南明史料,潜心写作,一生写书近十部,有几百万字之多,其中最著名的是《鲒埼亭集》。

  三是受南明浙东抗清斗争可歌可泣事迹的激发。明崇祯皇帝自杀后,南明先后有四王抗清:福王、鲁王、唐王、桂王。福王在南京,鲁王在绍兴,唐王在福州,桂王在肇庆。鲁王统领的就是浙东抗清。浙东抗清将领有两个著名人物,一个是钱肃乐,一个是张苍水。全祖望的《张公神道碑铭》,叙述了张苍水和清军苦斗十九年,三渡闽海,四入长江,两遭飓风,最后壮烈牺牲的经过。对张苍水坚持抗清,顽强斗争的精神,给予高度的赞扬。

  全祖望是在民族精神鼓舞下坚持著书立说的,他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成了浙东学派第三代传人。

  三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为维护满洲贵族的统治,曾大兴文字狱,前后见于记载的有七八十起之多。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祖望著有《鲒埼亭集》,讴歌抗清之士,为什么没有遭到文字狱的祸害呢?综合手头资料作分析,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全祖望宣扬忠义守节之士,没有公开打旗号反清,写的大多是碑铭传记,东一篇,西一篇,零零散散,未成专著。当时给墓主写碑记是一种风气,替死者歌功颂德,是情理中的事。

  (2)文字狱重点在官场内部,而全祖望是一介布衣,不少清朝官员对他有点同情或好感。全祖望碰上权臣张廷玉,丢失了做官的机会。碰上李绂、常安这样的官员,就有了消灾弭祸的可能。

  (3)妻子是满清贵族的女儿。全祖望发妻张氏,雍正十年因难产母女皆亡。雍正十三年经李绂撮合,续娶曹氏。曹氏父亲春台是清朝大学士,满姓为索佳士,“曹”是索佳士的汉姓。这汉满联姻,对全祖望多少有点庇护作用。

  (4)更重要的一点,《鲒埼亭集》在全祖望去世后48年才始刊印问世,这时文字狱高峰已经过去。全祖望在乾隆二十年病逝,死前嘱咐门生董秉纯将《鲒埼亭集》手稿送到扬州马氏那里,请马氏资助刊印。不巧,马氏不多日也病故,马氏亲属搁置了印书之事。第二年,全祖望生前好友杭世骏从扬州取回全祖望的手稿。杭世骏于乾隆38年去世,杭世骏死前《鲒埼亭集》仍未刊印。《鲒埼亭集》第一次校刻出版在嘉庆9年,出版人是余姚史梦蛟。手稿从杭世骏那里如何转到史梦蛟手里,转到史氏那里,手稿为何少了十二卷,都不甚清楚。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鲒埼亭集》刊出时,满清当权者已大大放宽了“文字狱”尺度,何况这时全祖望离世已有48年之久了。

  浙东学派先后有四个大师级人物: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黄宗羲在宁波多次讲学,影响深远,白云山庄因此成为全国级文保单位。全祖望墓上世纪60年代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0年代升为省级,现在又升格为国家级。而万斯同、章学诚在宁波的影响却不如黄宗羲、全祖望,这是为什么呢?章学诚是绍兴人,在宁波无留世的遗迹。而万斯同听从师长黄宗羲意见,以布衣身份参与清政府明史馆工作,一生心血就花在明史编纂上。编写明史虽然以万斯同为主,但万斯同没有裁决权,最后删改定稿的是清朝官员,这样万斯同的个性就难以得到张扬。再者全祖望的碑铭传记及诗歌文学性强,容易流传。全祖望的《梅花岭记》曾入选高中语文课本,几代人都读过。

  最后还有两个问题:全祖望为什么用“鲒埼亭”命名自己的诗文集呢?《汉书·地理志》上说:“会稽郡鄞县有鲒埼亭。”鲒埼亭是地名。全祖望以乡土地名命名,表明书的作者和书的内容都具有浓厚的乡土情结。“鲒埼亭长”是全祖望的另一别号,可佐证这一点。在《鲒埼亭集》之外,另有一本《鲒埼亭集外编》,这又是为什么呢?《鲒埼亭集》手稿是全祖望在世时亲手编定的,共380篇,占全祖望诗文稿的十分之三,十分之七因病情恶化来不及编辑,留给了门生董秉纯。董秉纯所编的,就属“外编”,共820篇。《鲒埼亭集》380篇中,碑铭传记占二分之一强,《外编》碑铭传记则不到五分之一,由此可见全祖望对自己碑铭传记的重视。

  ①鄞州区洞桥镇沙港口村全祖望故居及屋前池塘

  ②全祖望画像

  ③全祖望手迹

【编辑:沈媛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