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张煜熇:做"民间手工技艺"九连灯的高手
稿源: 宁波晚报  | 2009-01-11 12:18:37

    乐建中 文/摄

  张煜熇退休已经好几年了,他现在瞻岐镇文化站帮忙,从事镇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申报工作。他制作过的九连灯作为“民间手工技艺”也是这次申报内容中的一项。

  九连灯是一种大型的彩灯,九个扁平形的灯笼嵌在梯子形的竹竿中间,一竖起来,光彩夺目,显得特别壮观。当然,竹竿已经被彩纸所缠绕,看不出原本的粗粝,彩纸也能反光,远远看去,浑然一体。灯笼的两面还可以写字,写上“火树银花不夜天”什么的,在夜色中分外耀眼。

  当时做灯笼,灯笼里点的是蜡烛,是名副其实的“灯火”。所以有人开玩笑说,张老师灯笼做得这么好,是因为名字里有两个字都是以“火”做偏旁的。张煜熇说,这纯粹是误会。自己出生的时候,父母叫算命瞎子排八字。算命瞎子说,这孩子缺火,所以在名字上加上火字旁。这名字在农村里算是比较复杂的,似乎文化含量比较高,因此也有人猜测他出生于书香门第。张煜熇说,自己大半辈子走过来,事实证明自己并不缺火。而自己会做灯笼也不是靠名字上的字有火字旁,而是靠积累靠向老师傅学习才有这门技艺的;当然,还靠自己的悟性。

  手工技艺,说到底是要心灵手巧,有些窍门要师傅讲,许多窍门要靠自己琢磨。对张煜熇来说,有几个人可以算是他的师傅。一个是中学的老师,那个老师有美术特长,写美术字、画宣传画是一把好手。张煜熇记得,那个老师对自己很好,每次到外面的围墙上写宣传标语都会叫上他。老师把空壳字写上,往空壳字上涂油漆的事就交给他了。跟的时间长了,写美术字的一些诀窍也就看熟了。后来,张煜熇在生产队做会计,写标语、画宣传画成了他的第二职业。当时是“文革”期间,这方面的任务还挺多的。张煜熇不但要在自己生产队里写标语,还为附近生产队和单位写标语、画宣传画。张煜熇说,当时自己在墙壁上画画,根本不是把它当作画画,而是当作一种手工技艺,先打大格子,再打小格子,再把宣传资料上的画按比例放大画到相应的格子上面去,如果位置正确、比例协调,这画也就不会走样了。张煜熇说,这些所谓的美术功底跟做灯笼搭界吗?看起来不搭界,其实从手工技艺的角度上来说,有许多相通的东西。

  张煜熇的另一位师傅,似乎跟做灯笼搭界多了。这位师傅是个老人,是张煜熇的邻居。这位老人会做花篮灯,会扎各种各样的纸花。纸花是用彩色皱纸扎的,造型各异,但花形并不笼统,能与实际生活中花朵的类型挂上号,什么杜鹃花、桂花、牡丹花都有,就连槿树花都有,都能说得上名称,都扎得栩栩如生。张煜熇在小孩子的时候,就看老人扎花了,老人把花扎好了,就把它弄到八角花篮灯上。当时农村有庙会、有行会,老人做的灯笼、扎的灯彩是最受大家喜爱的。那时张煜熇还小,也就好奇地看看而已,有时候张煜熇想去摸摸,老人还不让摸,怕小孩子手脚不知轻重,把花给捏瘪了。当张煜熇成为小后生的时候,老人的手工技艺也不吃香了。老人有时候会暗暗感慨,这么好的一手技艺,就没人给传下去。张煜熇是老人的邻居嘛,晓得老人的心思,就说,现在您还保什么密,把这技术教给我好了。有人肯学,老人自然肯教,并且是免费教授的。张煜熇对老人做灯笼、扎纸花看了这么多年,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关键要领老人点拨一下,他也就轻轻松松地学会了。

  张煜熇说,做九连灯,倒是没有师傅直接教授过,但这灯彩的形式不是自己首创的,小时候行会的时候看到过,觉得特别有气势特别大,也特别好看,所以很希望自己能把它做出来。

  张煜熇第一次做九连灯是1984年元宵节的时候。那时张煜熇是大嵩区校的总务主任,学校里的一些杂活有时候自己也亲手做一下,譬如划玻璃,别人用尺划,而他裁边沿的时候,不用尺,是以大拇指作准的,一刀下来,分毫不差。张煜熇对自己的动手能力还是很自信的。那一年,区里要搞元宵灯会,每个单位都要参加巡游,灯彩制作也都自行解决。张煜熇作为有这方面特长的能人,这任务自然得由他来应承。张煜熇想,既然搞了,一定要搞得出彩一点,瞩目一点,这样出去巡游也有面子。于是,他就想做一个过去从来没做过的九连灯,因为那灯彩灯型奇特,上下九盏灯,一字串连;每盏灯都能自如平衡,无论竖起来还是平放着,灯笼都垂直向上,让人觉得好奇;况且九连灯由于形长而高,巡游时需两人抬着,气魄大,人们一定叫好。

  做九连灯的步骤很复杂,但张煜熇自己会琢磨,他不相信自己做不出来。那年正月初三四的时候,张煜熇就在学校忙碌上了,当然光靠他一人是不行的,其他老师也来帮忙,村里的篾竹师傅也来帮他劈篾丝。张煜熇是总设计师加技术指导,劈多少篾丝,篾丝怎么扎,怎么缠彩纸,固定在什么位置,这些张煜熇都会告诉大家,他自己掌握关键技术,譬如正确的尺寸,制作材料的选择,总体的造型等等。

  当年,张煜熇做九连灯基本是按照下面的步骤来进行的。首先是扎架子,用两根长五六米的长竹竿,扎成长梯形,两头用两根横档打眼固定。这架子扎好了,并不仅仅是用来嵌灯笼的,上端在1-1.5米处用小竹条和彩纸扎成像彩牌楼一样的彩色牌楼头,有两层或三层的彩色挑沿,扎上彩带纸花等。在牌楼头下面,才是用来嵌灯笼的。这中间的灯笼并不是圆形的而是扁圆形的,就像象棋棋子那样的,这样的灯笼一共有九个。

  灯笼是用细竹丝扎圆圈两只并扎,周围糊上纸,这纸既要薄有透明效果,又要牢固有韧性不容易破裂。这些都好办,因为符合要求的纸在店里还是能买到的。但是把灯笼嵌在架子上也就是俗话说“挂灯”的时候就有些讲究了,这活得由张煜熇自己来完成。每盏灯两边有两根横档,扎好线固定到两根长竿上的时候,要做到下边稍微重一点,重心在下面,这样既能避免蜡烛翻转烧坏灯笼纸,更重要的是无论架子竖起放下,灯笼始终能独立地保持垂直状态。

  最后一道工序是扎横档和扎绳。由于九连灯形体庞大,巡游的时候需要两个人抬着走,所以要架子下边扎上一根长的横档。而在架子的顶端则需要扎四根绳子,每根要比竹竿长三四米,巡游时由人拉着,以协调平衡。

  二十几年过去了,但张煜熇似乎对那一年的元宵灯会还记忆犹新。那一年灯会,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镇上凡是腿脚灵便的人都出门看热闹去了。小孩子嘛够不着,就骑在大人的脖子上。张煜熇说,参加巡游的各式灯彩中,自己的九连灯是比较出彩的,它高呀,灯没过来,老远就已经看见;灯过去,大家还是能远远地看见它。但是由于九连灯竖起来很高,因此在街里穿行的时候也碰到过麻烦。那时候街里电线、广播线很多,蜘蛛网一样在街口横来横去。九连灯碰到电线的时候,就得慢慢放平,这时候四个拉绳子掌握平衡的就需要格外小心。当时旁边看的人都担心,架子放平了,这灯笼不是也侧过来了吗,灯笼会不会着起来呀?当大家看到灯笼自己会调整方向,始终垂直向上,不由得自发地爆发出一阵喝彩声。后来巡游结束了,抬架子拉绳子的觉得不过瘾,要到空旷的路上顺顺溜溜地走一趟,就把九连灯带到街区外面的道路上,结果后面跟满了意犹未尽的追随者。张煜熇说,看到这么多人喜欢自己制作的九连灯,那心里的感觉就像是吃了酒酿圆子一样。

  张煜熇第二次制作九连灯是1990年的时候,当时也是为了元宵行会。那一年,张煜熇做起九连灯来觉得更加得心应手了,形式上也更漂亮了,彩牌头也弄得更加的精致了,更重要的是灯笼里用灯泡代替蜡烛了。那一年巡游的时候,街面上的电线也不像过去那样杂乱无章了,所以省去了不少麻烦。还有,那一年巡游,九连灯的后面多了一辆装电瓶的三轮车,灯笼里的电线都接到电瓶上了。由于换成了灯泡,远远望去,九连灯就更加亮堂,更加光彩夺目。

  岁月匆匆,弹指一挥间。由于九连灯形体较大,张煜熇做过的九连灯都没有保留下来,好在当时拍了照片,有图片为证。看起来是眼面前的事情、眼面前的东西,现在竟然要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对此张煜熇不免有些感慨。

  张煜熇说,凭他对民间手工技艺的热爱以及现在制作材料的更新换代,如果现在再让自己做一回九连灯,无论是外观形态还是内在的景致程度,都将比过去好得多。

【编辑:沈媛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