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三江视点
大中专毕业生洽谈会成果通报
稿源:  | 2009-01-12 14:04:38

  中国宁波网讯(记者 王丽旻 通讯员 张文溪 何 兵)1990年以来宁波市已连续举办了19届大中专毕业生洽谈会(以下简称“毕洽会”),共有1.1万余家次单位参会,30万多名毕业生参会应聘,12.5万多名毕业生实现了就业,每年通过“毕洽会”吸纳的毕业生人数,占全市当年接收毕业生就业总量近三分之一。政府搭建的“毕洽会”大型综合服务平台,为促进毕业生尤其是宁波生源毕业生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宁波市第20届“毕洽会”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筹备,于今日(1月9日)如期在宁波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宁波市委副书记陈新,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朱伟、市人大副主任郑瑞法、宁波市副市长成岳冲、市政协副主席华长慧等领导亲临“毕洽会”现场视察指导。陈新副书记在视察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招聘摊位时,对人力资源部经理说,企业要重视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为社会多承担些责任,多吸纳、多储备毕业生人才,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一、单位招聘情况

  本届“毕洽会”组织发动了1169家单位参会招聘,共设摊位1191个。企业招聘主体更为显现,在1169家招聘单位中,有1090家是企业单位,占总数93%,比上一届增加1个百分点。本届“毕洽会”大型企业、知名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唱主角,如宁波港集团、LG甬兴、中策动力、浙东建材集团、海天塑机、银亿、韵升、舜宇、三星重工、杉杉、奇美电子、帅康、太平鸟、中银(宁波)、南苑集团等;金融行业竞相登场,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宁波银行、中国人寿宁波保险、中国太平洋宁波保险等企业纷纷进场设摊招聘。

  二、岗位需求情况

  本届“毕洽会”共推出各类岗位4883个,需求毕业生16130人。其中需求博士生564名,硕士生403名,本科生5968人,专科生7258人、中专生1935人,分别占总需求的3.5%、2.5%、37%、45%、12%。外贸、教育、管理、医药、金融类相关专业需求旺。需求排名前十位的岗位或专业依次为:外贸类,需求1286人;教育类,需求967人;管理类,需求924人;医学类,需求835人;金融(财务)类,需求775人;电子(计算机)类,需求631人;市场营销,需求516人;机械制造,需求410人;建筑,需求356人;外语,需求246人。

  三、毕业生应聘情况

  据统计,有4万多名毕业生参加了本届“毕洽会”,其中宁波生源2.5万余名毕业生参会。此外,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香港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吉林大学、河海大学、湖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计量学院、长春大学、安徽理工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财经学院、哈尔滨商业学院等全国各地近100所高校的毕业生参加了本届“毕洽会”。从学历层次来看,参会毕业生以本、专科为主,高职类学校参会人数量明显增加;专业以机械、金融、计算机、国际贸易、企业管理、外语、市场营销、电子、电气、机电一体化、会计、文秘等为主。

  四、“毕洽会”洽谈情况

  本届“毕洽会”约有近2万人次与用人单位达成了意向,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约有1300人次;本科生约有9000人次;专科生约有8900人次;中专生约有800人次。据用人单位反映,本次“毕洽会”毕业生资源充足,满足了绝大多数招聘单位对毕业生专业人才的需求。

  五、本届“毕洽会”主要特点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毕洽会”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在经济放缓的宏观形势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需求与往年基本持平。市人事局正确分析毕业生就业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的形势,组织全市各级人事部门深入企业、乡镇(街道)进行广泛动员,要求各级、各部门从增强毕业生就业信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承担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共同做好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工作。为进一步降低用人单位选才毕业生求职的成本,本届“毕洽会”采取全额财政补贴的办法,实行设摊单位和应聘毕业生全免费,并提供40辆免费公交大巴。

  2、用人单位主动吸纳意识增强,毕业生面向企业就业增长较快。随着我市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充分就业政策的贯彻实施,特别是鼓励企业多接收毕业生人才,使用毕业生人才等优惠配套政策的制订出台,有效地激发了企业接收毕业生人才的热情。同时,企业自身发展需求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完善,企业主动吸纳毕业生人才的意识进一步增强,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毕业生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企业的需求较往届有所增加。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还在招聘会现场将原招聘人数由15人提高到30人。

  3、毕业生择业领域更为宽泛,就业观念更趋理性。毕业生针对当前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客观现实,积极调整就业心态,合理定位,积极面向企业就业。同时企业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用人更加规范,对人才资源开发更为重视,为毕业生到企业就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从而增强了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信心,给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更为宽广的空间。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学历要求有所淡化,更注重综合素质能力和道德品格,多数用人单位对签约更为理性。总体上看,供需双方更趋理性。

【编辑:王丽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