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实施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和市委“六大联动、六大提升”战略,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发展,人民生活进一步得到改善。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396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7.4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196.7亿元,增长10.0%,其中工业增加值1990.5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增加值1600.0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0.4%,上升0.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的比重从2007年的4.4︰55.3︰40.3变为2008年的4.2︰55.4︰40.4。人均生产总值为69997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0079美元)。
经济主体总量保持稳定。全年全市新登记内资企业16896家,注册资本304.5亿元;新登记外商投资企业332家,投资总额31.6亿美元,注册资本24.0亿美元;新登记个体工商户49104户,资金额22.6亿元。年末实有内外资企业129545家,其中内资企业123050家,外商投资企业6495家,个体工商户264114户。
财政收支持续增长。全年全市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10.9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中央财政收入420.5亿元,增长6.5%,地方财政收入390.4亿元,增长18.6%。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39.4亿元,增长18.4%。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等分别支出71.8亿元、67.1亿元、29.1亿元、33.5亿元、6.0亿元和56.3亿元,分别增长13.2%、13.7%、29.2%、32.3%、42.9%和27.6%。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全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13.3万个,完成年度计划的115.7%,累计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7158个。用于促进就业的财政支出达3亿元,其中社保补贴用工补助支出1.2亿元,4.6万名大龄失业人员享受补助。共投入培训资金9482.0万元,组织3.4万失业人员、14.1万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开展再就业培训,培训后就业率达67.0%;6.5万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就业困难人员2.3万人。年末全市签订劳动合同人数比上年末增长31.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基本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合同期限以2-3年期为主。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1%。
价格水平总体上扬。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0%,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4%,提高1.1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4.5%,提高0.5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2.3%,提高6.2个百分点;房屋销售价格上涨9.2%,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新建住宅销售价格上涨12.7%,提高2.2个百分点,二手住宅销售价格上涨7.3%,回落0.7个百分点。
二、农业、农村
农业增产增收。全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0%。其中农业120.3亿元,增长6.7%;林业7.7亿元,增长8.9%;畜牧业49.1亿元,下降3.3%;渔业81.7亿元,增长4.0%;农林牧渔服务业4.5亿元,增长6.0%。肉类总产量增长11.6%,禽蛋和奶类总产量分别下降17.3%和1.5%;生猪存栏数79.1万头,增长6.9%。农作物播种面积33.0万公顷,增长4.9%。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4.7万公顷,增长8.9%,粮食产量86.0万吨,增长14.9%,春粮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分别净增1.3万亩、7.9公斤、0.4万吨;蔬菜播种面积9.6万公顷,增长2.6%。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年全市共投入“百千工程”资金23.3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6.5亿元。累计2019个村启动村庄整治建设,占全部行政村的77.3%;建设生活污水生态处理设施村148个;垃圾集中处置村2557个,覆盖率达96.5%。新增全面小康示范村47个,累计269个;新增环境整治合格村319个,累计1836个。新增结对企业311家,累计5273家;新增共建项目1151个,实际到位资金1.6亿元;首创“村会结对”模式,已有16个协会与行政村结对。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7家,累计218家,其中产值(销售额)上亿元的达67家,年末市级龙头企业已获中国名牌3件,国家农产品名牌2件,中国驰名商标27件。新增农业产业基地2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842家。实施市级技改项目62个,完成技改投入2.7亿元。新启动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3个,累计19个。新增市级农家乐特色村6个,累计18个,新增农家乐休闲旅游示范点16个,累计38个,共接待游客504.5万人次,营业收入4.9亿元,解决农民就业1.1万人。建成农村联网公路250公里,客运班车通村率达99.7%。农村安全饮用水改善及解困34万人。完成清水河道建设245公里,整治农村河沟195公里。1009个村累计建成连锁农家店1191个。标准海塘维修加固工程全面完成。新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64个。共培训农民16.5万人次,受训后转移就业4.8万人,转移就业率为86.7%。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增长。全年全市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10937.1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891.8亿元,增长12.7%,其中总量居前四位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产值增速分别为25.4%、15.3%、12.7%和10.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76.4亿元,增长22.1%;完成新产品产值1251.8亿元,增长12.4%,新产品产值率达14.1%,提高0.3个百分点。完成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8625.5亿元,增长11.8%,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0%;完成出口交货值2599.5亿元,增长9.3%,回落26.0个百分点。规模以上轻重工业之比由2007年的1︰2.04变为2008年的1︰2.07。轻工业完成总产值2895.8亿元,增长11.8%;重工业5996.0亿元,增长13.2%。部分先进制造业如交通运输设备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业等产值分别增长35.0%和24.2%,快于平均增速22.3和11.5个百分点。部分高耗能行业如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产值增幅分别回落42.0和35.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698.6亿元,增长14.2%;实现利润和利税总额215.1和478.6亿元,分别下降44.5%和24.8%,回落69.1和47.3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得分为197.9分,下降17.4分;亏损额151.9亿元,增长2.8倍,亏损面为19.3%。
建筑业生产平稳。全年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04.6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101.9亿元,占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1.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3317.7万平方米,增长30.9%;竣工面积3975.1万平方米,增长2.8%。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7.9万元/人,提高11.2%。
四、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回升。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28.2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10.9亿元,增长8.4%。第二产业完成投资755.6亿元,增长3.2%,其中工业投资753.4亿元,增长3.4%,限额以上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和通信设备等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7.5%、19.2%和49.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965.8亿元,增长12.1%,快于全社会投资增速3.9个百分点,其中交通邮政仓储、科教卫体文广、环境与公共设施管理等行业投资分别增长28.1%、23.5%和29.4%。限额以上新开工项目平均规模由2007年的4880.3万元扩大到2008年的5947.7万元。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07.8亿元,下降7.6%。土地购置面积164.9万平方米,下降7.8%;土地开发面积291.5万平方米,增长10.0%;房屋竣工面积777.7万平方米,增长22.7%,其中住宅552.5万平方米,增长38.5%;商品房销售面积434.1万平方米,下降43.4%,其中住宅销售面积343.7万平方米,下降45.6%;空置面积148.2万平方米,增长24.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走势
城市承载服务能力提升。全年全市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110.0亿元,其中中心城区完成79.0亿元,外滩大桥、绕城高速连接线等20多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建成北外环东段、永达路等主次干道10条,民通街、双东路等支路卡口10个,公共停车泊位800多个。改造人行道面积1.9万平方米,柔化改造路面6.6万平方米,增色增香4条主要道路,道路完好率保持在85%以上。完成老小区整治22个,受益居民1.7万户。新增公交枢纽站、首末站12个,公交客运总量为44754万人次,增长10.8%,刷卡量27205万人次,增长315.0%。铺设东钱湖水厂至甬江过江管,完成一户一表改造1.8万户,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优质生活饮用水系统。实施新江桥、中兴路等污水管网改造,完成柳汀立交桥泵站改造,南区污水处理厂环保验收合格,姚江西岸截污工程通过初步验收,完成截污河道6条,疏浚河道13.6万立方米,污水日处理量达89.0万吨,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达2148.0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五、国内贸易、旅游、会展
消费市场持续走旺。全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8.0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增幅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批发业零售额94.1亿元,增长17.1%;零售业零售额1005.0亿元,增长19.6%;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38.6亿元,增长20.9%。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汽车类增长1.7%,金银珠宝类增长38.7%,粮油类增长34.7%,肉禽蛋类增长33.6%,服装类增长23.1%,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1.6%,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0.2%,化妆品类增长14.7%。
旅游业增长较快。全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450.2亿元,比上年增长18.4%。接待国内游客3465万人次,增长12.7%;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15.9亿元,增长19.4%。接待入境游客78.7万人次,增长14.2%;入境旅游外汇收入4.9亿美元,增长13.8%。
会展水平不断提升。全年全市举办会展活动276个,比上年增长34.0%。其中举办展会活动136个,增长32.0%;展览总面积139.2万平方米,增长36.5%;单个展会面积首次突破1万平方米,达1.02万平方米。举办特色节庆活动和会议(论坛)63个和77个,分别增长31.0%和71.0%。新增有会展业务的企业95家,其中新增专业会展企业21家,引进外资会展企业3家,有会展业务的企业累计176家。
六、对外经济、合作交流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年全市实现口岸进出口总额1401.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5%。新增外贸经营备案登记企业1900家,累计突破1万家,达10758家。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26.5%和49.0%,快于出口平均增速2.3和21.6个百分点;进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增长27.7%和84.9%,均快于进口平均增速。实现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678.4亿美元,增长20.1%。其中出口463.3亿美元,增长21.1%;进口215.1亿美元,增长17.9%。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为182.7亿美元,增长23.0%;一般贸易进出口额463.7亿美元,增长18.9%。
利用外资结构优化。全年全市合同利用外资41.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8.4%,实际利用外资25.4亿美元,增长1.3%,均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任务。其中第三产业新批项目227个,实到外资5.4亿美元,增长23.0%;交通运输仓储业实际利用外资1.3亿美元,增长142.3%。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发展较快。全年全市完成对外承包劳务合作营业额15.7亿美元,增长36.7%,其中境外工程承包营业额7.5亿美元,增长26.8%。新批境外投资企业和机构124家,项目总投资额3.3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3.1亿美元,增长112.2%。
服务外包产业迅速发展。全年全市完成服务外包总额31.2亿元,其中离岸业务1.0亿美元。服务外包企业达314家,从业人员1.4万人。
对内合作扎实推进。全年全市实际引进内资186.5亿元,引进金融、物流、科研等各类机构168个。新增山海协作项目83个,总投资56.6亿元。完成接轨上海参与长三角合作项目61个,总投资42.1亿元。完成投资中西部、东北等地区合作项目30个,总投资32.0亿元。成功举办“2008武汉·宁波周”活动,签订合作项目43个,总投资额21.5亿元。组团参加第十九届“哈洽会”,签订合作项目3个,合同投资11.7亿元。
七、港口、交通
港口生产持续发展。全年全市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3.6亿吨,比上年增长4.8%,居中国大陆港口第二位,全球第四位。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箱,达1084.6万标箱,增长16.0%,继续保持中国大陆沿海港口第四位,全球排名进入前十位。净增集装箱航线19条,累计210条,其中远洋干线118条,近洋支线47条,内支线18条,内贸线27条。月均航班近900班,最高达917班。
集装箱吞吐量增速走势
重大交通基础建设继续推进。全年全市完成公路投资82.6亿元,其中高速公路49.8亿元;干线公路28.8亿元,比上年增长52.9%,创历史最好水平。杭州湾跨海大桥全线贯通,大碶疏港高速公路顺利通车,绕城高速公路东段、舟山大陆连岛工程宁波连接线、“五路四桥”项目快速推进,新增公路251公里,累计达957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366公里,“一环六射”主骨架基本形成。农村联网公路建设投资完成3.6亿元,竣工项目271个,新建改建农村公路累计368公里。
全社会运输量稳步增长。全年全社会客运量完成3.2亿人次,旅客周转量123.6亿人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2.3%和1.9%。其中公路客运量3.0亿人次,旅客周转量123.3万人公里,分别增长2.0%和1.8%;水路客运量152.1万人次,旅客周转量2868.3万人公里,分别增长16.7%和25.8%;铁路旅客发送量912.3万人,民航旅客吞吐量357.4万人,分别增长9.0%和8.3%。全社会货运量完成2.5亿吨,货物周转量1160.2亿吨,分别增长8.6%和9.6%。其中水运货运量9993.0万吨,货物周转量1074.5亿吨公里,分别增长14.8%和9.9%;公路货运量1.4亿吨,货物周转量85.7亿吨公里,分别增长5.1%和5.5%。铁路货物到发量1354.8万吨,增长1.9%。民航货物吞吐量6.0万吨,增长7.8%。
八、金融、证券、保险
金融运行稳健。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6353.6亿元,比上年增长19.7%;比年初增加1072.4亿元,同比多增463.9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6216.5亿元,增长20.1%。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达5820.8亿元,增长17.9%;比年初增加886.2亿元,同比多增14.9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5678.8亿元,增长20.2%;比年初增加969.3亿元,同比多增113.2亿元。年末票据融资余额305.3亿元,增长122.8%;比年初增加168.3亿元,同比多增233.3亿元。个人消费贷款余额795.5亿元,增长16.9%;比年初增加115.2亿元。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合计为86.2亿元,比年初增加16.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5%,比年初上升0.1个百分点。新增银行金融机构7家,其中外资银行1家,城市商业银行4家,村镇银行2家。首家小额贷款公司成立。
证券市场低迷。全年全市证券成交总额10938.2亿元,下降36.3%,其中股票和基金成交8986.4亿元,权证成交1891.6亿元,国债及其他证券成交60.2亿元,分别下降38.6%、24.2%和22.4%。直接融资18.2亿元,累计238.9亿元。期货代理交易量2074.2万手,代理交易额12352.0亿元,分别增长105.7%和83.2%。年末证券投资者开户66万户,增长3.7%,期货投资者开户7128户,增长76.0%。新增境内发行企业1家,累计26家;境外上市企业2家,累计9家;新增拟上市公司14家,累计26家。
保险业务发展较快。全年全市实现保费收入87.1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0.3亿元,增长17.2%;寿险保费收入41.1亿元,增长25.8%。各类赔款给付37.9亿元,增长44.2%。新增保险公司8家,累计41家。
九、科技、教育、人才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全年全市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8家、市级重点实验室4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55家,引进共建技术研发机构27家。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全年专利申请量16173件,授权量9882件,比上年分别增长26.5%和11.7%。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505件,增长72.3%。172家企业率先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累计477家。5个软科学研究项目列入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新增“驰名商标”76件,累计233件;新增浙江名牌41件,累计226件,累计中国名牌61件;新增“知名商标”134件,累计733件。
教育事业取得新成就。全年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3501所,在校学生123.8万人,教职工总数9.2万人,其中专任教师7.0万人。在甬高校15所,普通高校在校学生13.3万人,增长5.6%;在甬高校博士点3个,硕士点66个;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8.0%,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普通高校录取率为84.6%;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的比例达98.7%,提高1.1个百分点;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小学毕业升学率均达100%;学前三年幼儿纯入学率达98.5%。在义务教育段学生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共有24.2万人,60余万学生享受免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政策,涉及金额3.3亿元。500余家企业与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十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加快建设。完成校舍建筑面积50.0万平方米;中小学标准化学校比例达80.0%。
人才建设继续推进。全年全市新增各类人才8.5万余人,引进外国专家194人次,新增博士后工作站5家,新增进站博士后34人。年末全市人才总量超过69万人,比上年增长14.0%。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7.1万人,增长12.0%;高级职称人才2.4万人,增长15.0%;博士、博士后1267人,硕士11479人,各类专家1933人(包括柔性引进院士1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59人,获国家、省、市突出贡献专家190人,正高职称专家1758人)。
十、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宁波博物馆建成投用,宁波书城和各类博物馆加紧建设。长篇报告文学《跨越——杭州湾跨海大桥纪实》荣获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奖。宁波海伦乐器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被命名为我市首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内最大的原创动画企业在宁波设立分部;天之鹰影视动画项目落户宁波。为农民放映电影24672场,演出戏剧1000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前两年完成;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实现有线电视联网;向农村低保户赠送了5000多台电视机。徐福东渡传说、甬剧、姚剧等10个项目被命名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波市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建成开放。在英国诺丁汉市成功举办了宁波文化周,宁波民间艺术团首次代表国家赴土耳其参加国际艺术节。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国际声乐比赛(宁波)。举办首届农民(农村外来务工人员)电影节和“活力宁波”——2008外来务工者和农民文化艺术节;举办高雅艺术演出331场。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并实现借阅“一卡通”;免费举办“天一讲堂”和“群星课堂”106场次和541场次,受众有3万余人次。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实有病床2.2万张,拥有专业卫生人员4.4万人,卫生技术人员3.7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1.6万人,注册护士1.2万人。按户籍人口统计,每千人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执业医师(含助理)数和注册护士数分别为3.9张、6.5人、2.8人和2.0人。共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251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农村达90%。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348.6万人,参加率达96.3%,人均筹资水平从2007年的130元增加到2008年的175元。全市常住人口孕产妇死亡率为2.44人/10万人,婴儿死亡率3.8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56%。,均为历史最低水平。
体育事业快速发展。举办了奥运火炬接力传递活动和世界女子拳击锦标赛等22项全国性及以上赛事和活动。运动员参加世界级比赛获4金4银1铜和1个第五名;组队参加了十余项亚洲和全国比赛,共获得16个第一名,17个第二名,9个第三名和16个前六名;组队参加省青少年比赛获金牌143枚,金牌列全省第二,总分第三。新建700余条健身路径,总数达4000条,建设各类球场200个。体育彩票销售额达7.68亿元。
十一、人口、居民生活、社会保障、社会组织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68.1万人,比上年增长6.3%。,其中市区人口220.1万人。人口出生率8.15%。,人口死亡率5.97%。,人口自然增长率2.18%。。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04元,比上年增长13.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450元,增长13.9%。其中市区和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分别为19270元和6816元,分别增长16.6%和16.0%;市区和农村居民人均离退休养老金分别增长3.1%和19.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7年的2.219︰1缩小为2008年的2.210︰1。市区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6379元,增长17.7%,恩格尔系数为37.3%;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174元,增长13.8%,恩格尔系数为40.9%,下降0.8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水平提升。年末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297.6万人、223.6万人、161.4万人、208.6万人和164.7万人,比上年末分别净增100.5万人、71.8万人、65.7万人、38.7万人和71.8万人。外来务工人员参加五大社会保险人数为96.6万人,参保率提高1.7倍;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参保人数53.9万人,重点对象参保率升至84.5%;新农保实施地区的参保人数8.5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年末人均养老金为1520元/月,增加256元/月,11.4万人享受了免费健康体检。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增至672元/月,增加77元/月。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为960元、850元两档。年末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6081人,集中供养率为95.33%,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达100%。各类收养性单位166个,床位数2.2万张,收养人员1.4万人。启动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1.9万人次受惠。廉租住房新增保障家庭3477户,累计享受家庭8296户,在保家庭5561户。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38万平方米,建成58万平方米,销售3600多套,开工建设农民工公寓和人才公寓约44万平方米。
慈善事业快速发展。市县两级慈善机构募集善款7.7亿元,增长1.3倍;救助支出4.8亿元,增长1.4倍,救助26.0万人次。向灾区捐赠款物8.3亿元,派遣特警、消防、卫生等救援人员2400多人,接受灾区学生就学1664人、治疗灾区伤病员104名,完成12652套过渡安置房援建任务,全面启动对口支援青川县4个乡镇28个村的灾后重建工作。
社会组织管理体系逐步健全。年末全市共有6个区、2个县、3个县级市、78个镇、11个乡、63个街道办事处,548个居委会,2558个村委会。登记注册社团1716个,比上年增长5.7%,其中民办非企业单位2488个,增长11.2%。
十二、生态建设、社会安全
生态市建设成效明显。全年安排生态市建设专项资金1.2亿元,实施污染减排“四控”工作方式,启动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编制7个重点环境污染整治区域规划;实施甬江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完成182家铸钢企业和104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实施“千里清水河道”治理工程320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8平方公里;生态公益林面积达263亩。修复185处废弃矿山,治理率达83.3%;行政村生态墓葬覆盖率达90%;完成6个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投运北仑岩东污水处理厂二期和慈溪市北部污水处理厂工程;建成大型电厂脱硫设施;构建危险废物处置利用体系;累计安装298套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初步测算,全年COD和SO2排放量比上年分别下降10.0%和15.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耗(当量)增长0.9%,万元产值能耗(当量)下降7.3%。累计获得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3个,省级生态乡镇42个,市级生态乡镇83个,市级生态村420个,累计获得国家级绿色单位和家庭12个,全国环境友好企业2家、省级绿色单位314个,省级生态监护站20个,省级“保护母亲河号”单位23个、省级环境教育基地7个。
“平安宁波”建设扎实推进。全年全市各类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比上年下降15.8%,死亡人数下降6.2%,直接经济损失下降17.3%(连续四年实现“负增长”)。道路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财产损失分别下降14.5%、2.4%和13.2%,均已连续5年下降。地产食品实物质量安全抽查合格率为96.5%;餐饮单位食品卫生和餐饮具卫生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2.5%和87.3%。34个社区成为省首批“和谐示范社区”。年末拥有人民调解委员会5078个,调解人员18879名;共调解纠纷75032件,其中调解成功73820件,成功率达98.4%,履行72363件,履行率达98%。
注:(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字均为初步统计数。
(2)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测算。
(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
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指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项目。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餐饮企业指:
批发业:年末从业人员20人以上,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
零售业:年末从业人员60人以上,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
餐饮业:年末从业人员40人以上,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以上。
宁波市生产总值分行业情况
指标名称 本年实绩 同比增长(%)
生产总值(亿元) 3964.1 10.1
第一产业 167.4 4.1
第二产业 2196.7 10.0
工业 1990.5 10.4
建筑业 206.2 5.8
第三产业 1600.0 11.0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74.5 10.0
批发零售业 361.9 12.4
住宿和餐饮业 59.9 9.3
金融业 283.9 15.1
房地产业 196.6 -6.3
其他服务业 523.2 15.1
营利性服务业 194.1 19.7
非营利性服务业 329.1 12.5
八大类商品消费价格指数
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全年(以2007年为100)
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5.0
1.食品 113.8
2.烟酒及用品 101.1
3.衣着 100.5
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103.2
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108.7
6.交通和通信 93.4
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