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月24日电 题:经济寒潮难挡中国民众节日消费热情
新华社记者黄歆 王亚光 李云平
中国的气象台刚刚为今年第一场强冷空气发布了寒潮橙色警报。然而,骤降的气温和经济增速的放缓却没能阻止各地消费者在收银台前摆起“长龙”。即使是遭受三聚氰胺事件重创的奶制品现在也成了抢手货。
在北京沃尔玛超市宣武门店,记者看到昔日国产品牌与国外品牌“平分天下”的场面在奶粉货架上重新上演。一对正在为自己7个月大的女儿选购奶粉的年轻夫妇告诉记者,他们决定买伊利奶粉,因为“同样400克盒装奶粉,进口的要比国内品牌贵一半。”
售货员乔新红说:“现在是奶制品质量最安全的时期,9月14号以后上架的产品都是经过国家严格检验的,14号以前的也都是国家检验合格之后的贴标产品。”
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称,公司的整体业绩已恢复到80%左右。尤其是没有出过任何问题的婴幼儿奶粉,消费者购买的热情一直很高。
来自另一家乳业巨头蒙牛的消息说,公司的产品销量已经逼近2008年的同期水平,部分地区销量恢复到了原来的9成左右。
三聚氰胺事件的阴影正渐渐退去,除了产品包装上印有“经国家检验合格”或“进口奶源”字样的标签,人们在商店里已经很难找到这次事件的痕迹。
从25日开始的春节黄金周是中国最接近西方圣诞节的购物季节,在人们长长的购物清单上,奶制品只是其中之一,烟酒糖果、衣物鞋帽、新款小家电等同样受到消费者的追捧。
国家统计局2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过去一个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同比增长17.4%,比前一个月加快了0.8个百分点。其中,汽车、服装、化妆品等部分商品销售有所回升。
在解释零售业销售额增长速度比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快的现象时,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提到,老百姓消费不光靠当期收入,还会依靠过去的储蓄和积累。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认为,住房和汽车市场的降温使消费被分流到零售业市场,而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住与行仍然是消费的热点和未来消费升级的方向。
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遭遇“寒流”的外国零售商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英国最大零售商Tesco在发给记者的一封邮件中说:“中国虽然也受到了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但基本面没有变,我们对中国市场的发展持乐观态度。另外,零售业为顾客提供的是在任何时候老百姓都需要的日用消费品,所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被寄予厚望的农村消费市场也传来喜讯。农村消费实际增速连续7个月逐月提高,2008年11月达18.3%,比上年同期提高8.2个百分点,农村消费实际增速首次超过城市,比城市快1.0个百分点。
这两天,家住东部发达省份山东的农民尉万钱正忙着置办年货。尉万钱告诉记者,因为国家发放惠农补贴,去年年初,他关掉了自己在城里开的铝合金门窗加工店回家务农,一年下来收入不比开店时少,前不久他还给家里添置了一台新的拖拉机。
“刺激消费应该是今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着力点。随着今年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只要刺激措施落实得当,今年消费提升2至3个百分点是做到的。”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说。
为了搞活流通扩大消费,国务院去年12月提出要健全农村流通网络,进一步加大“家电下乡”推广力度,完善城市社区便民服务设施,促进城市耐用品消费升级换代,大力促进节假日和会展消费等政策措施。
据权威人士透露,今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还将有新的具体政策措施出台。而在今年年中,中国政府将评估“保增长”措施的效果,如有必要,将出台更多措施。
22日发布的统计数据还显示,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仍在继续,但是上月包括投资、工业生产和货币信贷在内的部分经济指标已经显露出一些积极的变化。
“尽管这些积极的变化能不能持续还需要认真观察,但很有可能就是寒冬中的丝丝暖意,很有可能就是黎明前的点点霞光,也很有可能就是燎原之火形成前的星星火种。”马建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