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镜头里,寻找我们记忆中的年味(二)
稿源: 宁波晚报  | 2009-01-25 14:01:22

  做汤包

  拍摄者:俞东高

  解说:上世纪90年代,俞东高去宁海前童古镇拍摄“闹元宵”时,留宿在前童的朋友家中。那天,俞东高第一次见识了宁海的汤包,形似饺子,颜色各异。朋友告诉他,在前童,元宵节家家户户都做汤包。下转A7

  宁海的汤包馅料很丰富:肉末、虾皮、萝卜、土豆、青豆……当然还少不了宁海出了名的豆制品。那天早上,俞东高一口气吃了十几个汤包。

  据地道的宁海人讲,汤包有两种吃法,一种蒸熟了吃,还有一种下汤煮。他们吃汤包一般都是在中午,有时也会当做下午的点心。这个时候,如果哪家的孩子来串门,他们都会端上一碗香喷喷的汤包。

  祭祖

  拍摄者:俞东高

  解说:俞东高是鄞州东吴人,在他年幼的记忆里,祭祖是族里的大事。过年祭祖,既是对祖先的一种悼念,也祈望祖先保佑后人来年的平安。

  上世纪90年代,俞东高去宁海黄坛古村,又看到了祭祖这一古老的仪式,就拿起相机把这个场景拍了下来。全猪、全羊、几盘糕点一字排开,俞东高说:“跟小时候的记忆没什么差别。”

  俞东高说:“现在一般人家祭祖,当然不会放全猪全羊,不过讲究一点的会摆上一只全鸡。”祭祖一般在年三十,这一天的傍晚时分,就开始摆桌上供了。桌子上居中放烛架,两边摆酒杯,配上筷子。桌子中央摆放公鸡,鸡头朝里,围着鸡旁有十碗八碗的鱼、肉、糕点等满满一桌。

  摆放完毕,老人、小孩依次给先祖敬酒、烧纸钱、祭拜。大约一炷香的工夫,估算着祖先用膳完毕,一家人才能撤桌吃饭。

  新世纪

  背景:进入新世纪,年夜饭的意义已经从“吃”开始向“聚”演变,宁波人更重视的是聚在一起。至于“旅游过年”,宁波人则逐渐把目光瞄准欧美国家,过年去国外走一趟已不再是稀罕事。进入新世纪,一道道“文化大餐”不断地端出来,看贺岁片、看美国大片、看书画作品展、看话剧、听新年音乐会……宁波人的选择也越来越多。

  四世同堂

  拍摄者:俞东高

  解说:韩岭村,一座有着80多年历史的老宅。时间定格在2002年春节,这一天,退休教师陆立通的子女从四面八方赶过来,给老人家拜年。

  陆老先生有4个子女,一个在重庆,一个在上海,还有两个在宁波。俞东高说,他们一家特别有特色,包括陆老先生在内,一家子有8个人从事教育工作,是名副其实的“教师之家”。

  在宁波,正月初一是晚辈向长辈拜年的日子,而每年的这一天,也是陆立通老两口一年之中最期待的日子。祖孙四代二十几口人欢聚一堂,其乐融融。中午吃团圆饭是陆老先生家的传统,因为人多,得摆开两桌,屋里一桌,院里一桌。一边喝酒吃菜,一边热气腾腾的菜还一个接一个地端上来。

  吃完团圆饭,收拾的收拾,打牌的打牌,聊天的聊天,欢笑声、交谈声在老宅里弥漫开来。

  时隔7年,陆老先生如今已经85岁了,记者拨通他的电话时,他正在女儿家,今年春节,他就在宁波女儿家过。陆老先生说,每年正月初一到老宅聚一聚是他们家的传统,不过现在年纪大了,他和老伴开始到几个子女家轮流过年了,“前年去了趟重庆,去年在儿子家,今年就在女儿家过了。”

  上族谱

  拍摄者:张健

  解说:张健一直觉得现在的城里人过年已找不到传统的感觉了,一切都变得很“速食”,买来的年夜饭,买来的年糕。从前人们花8成的精力用来准备过年,新世纪不需要了。所以当一次机缘巧合,他来到奉化许家山亲眼看到那里的人如何过年,他被震撼了。

  那是一场上族谱大会,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同姓人在正月里回乡,有来自湖北的,来自广东的,还有来自黑龙江的。大会有专门的筹委会,有人负责报到,有人负责安排住宿,有人则负责宴席。

  上族谱大会足足办了5天,村里还请来了越剧团在大礼堂唱戏。边听戏曲,边吃宴席,这样的春节得好几年才轮得到过一回。

【编辑:朱宗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