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余姚记者站张伟 吕芳)近段时间,余姚市梁弄镇明湖村的邱士强喜事连连:大管网送来了干净水,生活污水实现生态化处理,村文化宫正式落成了,全家住进了农民联建“小康楼”,还参加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美丽山水和便捷生活能同时拥有,好日子等到了。”他说。
“让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产生‘普照效应’,即不管住在哪里,无论收入高低,每个农村居民都能公平享受到高品质的生活,这是我们建设新农村的目标。”余姚市委书记王永康说,五年来,160多亿元的巨量资金投入和80多个重点配套政策的实施,已经使该市农村“软硬件”走在了全省前列。如今,借成为宁波市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之机,该市正迎来新农村建设新一轮高潮。
“硬件”基础不断完善,给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的延伸提供了最大支持。目前,该市“1890”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已经延伸到70%的乡镇,连锁超市、便利店已实现全覆盖,组建了278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室,建立起600多个文艺团队……由此形成了农村10分钟购物、医疗、文娱圈和30分钟的社区物业服务圈。
让余姚农民更高兴的是,他们也开始像城市居民一样,逐渐享有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弱有所助的权益,“安全”系数全国领先。近年来,该市在宁波市率先出台农民养老保障办法,实现了农村养老保险的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6.3%,免费义务教育、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均已实现全覆盖。
四明山区是余姚市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难点,如何使这些地区也享受公共财政的阳光呢?该市把山区人口“内聚外迁”作为主要的突破口。5年来,该市已建成2个下山移民安置小区和9个山区“内聚点”,整体搬迁山区自然村91个,有65%的山区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目前,该市山区已发展农家乐115家、全年接待游客28.9万人次,山区农民人均收入增幅已连续五年高出全市平均水平。“守着青山绿水,享受周到服务,我们过上了曾经向往的生活!”在大岚镇柿林村开农家乐的沈家安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