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人物: 傅瑞庭:执着于宁波的老谜语
稿源: 宁波晚报  | 2009-02-08 13:10:57

  “青石板,石板青,青石板上钉铜钉。”或者,“上边毛,下边毛,中间嵌个黑葡萄。”这些谜语相信绝大多数人小时候都曾听家中的老人说起过。儿时的我们猜出了谜底,大人会夸上一句:“真聪明!”长大后,我们远离了童真,也远离了儿时的谜语。但却有这样一位老人,致力于搜集宁波老谜语,并自费出版了《宁波谜语新编》。有人说这本书的出版,“是一个极好的引导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民抢救保护传承的范例”。

  小时候的谜语现在还记得

  傅瑞庭记得,小时候自己的家在鄞州五乡的一个山村,父亲读过私塾,在村子里算有文化的人。未上学之前,傅瑞庭就由父亲教认字。傅瑞庭说:“我记得自己还未上学就已经能读四年级的课本了。”

  最让傅瑞庭记忆深刻的就是夏天纳凉。仲夏夜,大家吃罢晚饭,都在老墙门里一起纳凉。当时乡村没有什么娱乐活动,背顺口溜、讲故事,最受欢迎的还是猜谜。起初是孩子先出一些“小人谜(音枚)子”,很简单的,像“后门口一株菜,落雪落雨会朵开”,还有“天里一枚针,跌落无处寻”。小孩出的谜语猜完了,就到了猜谜的高潮时刻,是老人出一些难的题目给我们猜。那时候,猜出来可是很骄傲的。傅瑞庭回忆起当年,语气中颇有些自豪,言外之意就是“我属于经常猜对的那个”。

  “其实猜谜也是有技巧的。”傅瑞庭说,大人给出谜面后,小孩会问问题,然后大人给出提示,再一步步引导猜下去。像他现在仍然记得的一个谜语就是自己母亲出的,谜面是“谜子谜子,两头缚仔,勿作猜辫子,两头拖绳子”。他首先问:“是好吃的吗?”妈妈提示:“不是,做衣服时用到的。”最后猜出来是裁缝装划粉用的“粉线袋”。宁波老谜语形象而生动,让傅瑞庭记住了不少,一直到现在与外孙女玩游戏时还能用上。

  编书的念头源起于

  与外孙女做游戏和女儿的一句话

  2002年,傅瑞庭的外孙女上幼儿园了,会经常缠着他要他讲故事。一次,傅瑞庭随口说了一个谜语,是他儿时猜过的几条宁波谜语,结果有的很快被外孙女猜出来了,有些很难的经他提示后也能猜出。傅瑞庭说外孙女一下子就对猜谜来了兴趣,经常要求猜谜。

  后来,外孙女在幼儿园里,还把这些宁波老谜语带去给小朋友猜。猜谜游戏很受小朋友们欢迎,外孙女一下子成了小朋友中的“红人”。外孙女更高兴了,回家后经常问外公要新的谜语猜。        

  在为外孙女收集谜语的过程中,傅瑞庭发现,宁波老谜语形象而生动,但随着电视等娱乐方式的普及,一家人围坐一起猜谜语已经成为一种遥远的记忆,谜语这一集智慧与娱乐于一体的娱乐方式也慢慢被人淡化了。女儿的一句话点燃了傅瑞庭心中的火花。女儿对我说,爸爸你记得这么多老谜语,不如再搜集一些,出一本老谜语的书好了。傅瑞庭想,如果真的能出书,使宁波老谜语能够流传下去,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于是他决心开始大规模地收集和整理宁波老谜语。

  看到老人就要上前打听

  是否会说谜语

  最初,傅瑞庭向周围的亲友和邻居打听他们所知道的宁波老谜语。在收集的过程中,傅瑞庭慢慢发现,记得宁波老谜语的大多是一些60岁以上的老人了,其中女性对谜语的记忆又比男性强,于是他就有针对性地收集。

  傅瑞庭说:“我当时已经有一种习惯了,看到老人就要上去搭讪,问老人是否知道一些老谜语。”当时傅瑞庭在鄞州高桥中学任教。在高桥一处建筑工地有一位看门的老人,60多岁了。一天晚上,傅瑞庭经过工地,就顺口问起老人是否知道谜语。这位姓任的老人告诉他:“我家老太婆会说的。”傅瑞庭如获至宝,当即请老人回家后把老伴找来。这位老人也很热心,当天晚上就把自己的爱人叫来了,三个人就在工棚里,一个说一个记。“看到我们在记谜语,工地一位施工员也凑上来说,他也知道。结果又记下了不少。”

  更多的时候是没有头绪,傅瑞庭就上网找线索,到图书馆找以前的报纸,通过报道内容拜访知道老谜语的人,再通过这个人介绍找到下一位。“后来我的线索越来越多,很多人都主动给我提供信息了。”这使傅瑞庭的收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很多人帮助了我”

  傅瑞庭回想起几年来的收集整理之路,最让他感动和难忘的是那些给他提供过帮助的人。“我打听到有人可能会有老谜语,就冒昧地上门打扰,从来没有被拒之门外的,人家一听说我要收集整理,都极为热心地帮助我。”

  “宁波大学的一位老师,知道我在收集谜语,打电话到我家里,说自己的外婆会说谜语,自己13岁时曾记录下了不少宁波老谜语,问我需不需要。”后来,这位任卓君老师把他记录的100多条谜语给傅瑞庭送来,并请已经80多岁高龄的老外婆又口述了10多条老谜语。

  宁波八中的一位老师也来电说家中有谜语,从箱子底翻出来6本手抄本,3本谜面,还有3本是谜底。傅瑞庭看了之后发现,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内容是自己以前没有收集到的,那位老师就一起帮着抄写。

  傅瑞庭还记得一位103岁高龄的老人,住在苍松路干休所。傅瑞庭从别处得知这位老人掌握不少宁波老谜语,他就一路找过去,到了老人家门口,说明自己的来意后,老人十分热情,把傅瑞庭让进了屋。老人的记忆还十分清晰,从他那里,傅瑞庭又了解了10多条谜语。

  为了其中的几条谜语

  他花高价买了一套书

  为了方便查找资料和线索,傅瑞庭学会了上互联网搜索。傅瑞庭说:“一次我上网看新闻时,无意中发现一位宁波先贤王鞠候老人,这位慈城老人曾在1929年编辑出版过一本《宁波谜语》,里面收了307个事物谜,17个字谜。”

  傅瑞庭一发现这个新闻,就高兴坏了。他相继搜索“王鞠候”、“宁波谜语”等词,结果发现广州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在上世纪20年代,曾发行过一套《民俗学丛书》,其中有1929年12月作为丛书第20辑印行的《宁波谜语》。此书搜集了当时在鄞州、慈溪、镇海、奉化非常流行的一些谜语,内容相当丰富,但这本书现在已经买不到了。不过,广东中山大学民俗研究所近年来又出版过一套《中华民俗典藏》,其中有收录。傅瑞庭当即查到民俗研究所的联系地址,写了一封信去,把自己收集、整理宁波老谜语的事告诉了对方,并询问王鞠候所编的《宁波谜语》之事。“很快他们就回信了,告诉了我关于王鞠候和他的书详细情况。”最后,傅瑞庭花数百元买下了一套《中华民俗典藏》。“民俗研究所的人也很热情,他们觉得我凭个人的力量在收集整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都挺佩服的。书寄过来后,也没有收邮费。现在我们还保持着联系。”

  给谜语配图

  大年初七到江苏溧阳拍照

  傅瑞庭所收集的宁波老谜语中,有不少是以前生产生活类的物谜,如农用生产工具、家庭日用品等,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物品现在已经没人用了,但还有少量的保留在农村里。

  为了让大家对谜面和谜底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傅瑞庭辗转宁波的各个乡村,用数码相机拍摄实物。余姚、温岭的农具博物馆都留下过他的身影和脚印。“我那时看报纸很仔细,每一篇报道都看,想从中找到一些有用的线索。看到哪里又新建了民俗博物馆之类的,都要去看看,是否有我需要的实物。”

  让傅瑞庭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到江苏溧阳去拍照片。2006年快过春节,呆在家中上网浏览新闻的傅瑞庭看到,在江苏溧阳新成立了一个农耕博物馆。傅瑞庭想,这里面肯定展出了不少自己正在寻找的农具,于是当即决定去一趟。

  溧阳是常州下辖的一个城市,而宁波到常州一天只有一趟班车。正值春节,家里人不放心他一个人去,但这不能改变傅瑞庭的决心。傅瑞庭在网上查阅了路线图,提前两天到汽车南站买了车票,出发那天早上7点钟就赶到了汽车站等候上车。傅瑞庭到达常州后再转车到溧阳,然后又转车到博物馆所在的乡镇。等傅瑞庭走下中巴车,已经是下午4点多钟了。博物馆里空无一人,工作人员都已经下班了。“好在管理员就住在附近,我找到他说明了情况,他为我一个人开了门。”

  傅瑞庭进入了博物馆,发现里面有不少实物是自己以前从未拍摄过的,如榨油机、做瓦片的工具等。兴奋的他拍了好多照片。等出门时已经接近5点,天也全黑了。傅瑞庭早在网上查好了路线,从宜兴回宁波是最近的一条路。赶到溧阳后,搭乘最后一趟到宜兴的班车。

  在宜兴,傅瑞庭找了一家家庭旅馆休息。“一天都没感到饿,就只吃了几个路上买的面包。”拍到照片的兴奋让傅瑞庭在那个春节并没有感到身在异乡远离亲人的孤单。

  凝结着心血的新书终于出版啦

  经过几年的辛勤收集,傅老师已经收集到1300多条谜语。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宁波先哲的智慧结晶,了解当时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傅瑞庭希望能够出书,以了了自己的心愿。最后,他花费4万多元,自费出版了《宁波谜语新编》。

  拿到凝结着许多汗水和心血的新书,傅老师喜从心来。他给当初提供过线索的每一位人士都寄去了一本,让他们和他共享喜悦。更让傅瑞庭高兴的是,还有不少人专程上门来买这本书,为香港、台湾的亲友寄过去,一解他们的乡思之愁。

  “看到这本书,就想起了小时候我们猜谜的情形。”

  “谢谢你,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富的财富。”

  谜友寄来的信和留下的寄语让傅瑞庭十分感动。他曾经任教的高桥中学还选了部分谜语,编成课本《宁波谜语探宝》,并纳入了课程教育中。

  傅瑞庭说:“接下来,我还想继续收集整理宁波的老童谣、老故事,把宁波的老底子文化发掘出来……”

【编辑:吴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