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张松柏(左)、政协委员诸敏接听民声热线。记者 王鹏 摄
■两会代表委员商报听民声
昨天,市十三届人大代表、市农林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张松柏,市十三届政协委员、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口岸通关处处长诸敏,走进本报“民声热线”,就食品问题倾听市民意见。
食品销售监管:应该采取高标准
根据今年1月1日起实行的《浙江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管部门对一些小商小贩将实行“以疏代堵”。诸敏委员认为,在城市综合治理中,强调“适度”、讲究“人性化”无可厚非,但对于可能影响市民身体健康的食品,应该采取高标准。
诸敏委员表示,正规超市、农贸市场销售的食品一般都经过质检部门检测,发现质量问题可以通过工商部门解决。而从马路市场或无证摊贩处购得的食品,一旦发现问题就很难追查。
诸敏委员认为,放开市场,增加流通渠道的同时,相关执法部门更应该做好监管工作,采取更多、更灵活的管理措施。
提高食品质量:要转变经营模式
“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食品包装上的字样往往让消费者迷糊。家住江北的吕先生致电本报“民声热线”:“究竟哪种食品最安全健康?”
张松柏代表解释,三种食品的评定标准是不同的:无公害食品是对食品安全的最低要求,其标准包括蔬菜中农药残留、畜禽饲养过程中药物及畜禽产品药物残留、动物疫病、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等方面,理论上说,市场上销售的食品都应达到这个标准;绿色食品在无公害食品的基础上对产地环境有更严格的要求,比如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空气是否洁净,灌溉水源是否有污染等;有机食品的要求最高,生产过程中不能添加任何人工化学品,包括化肥和农药,但生产成本也相应提高。
诸敏委员认为,要全面提高食品质量,不能单纯依靠单个生产者或者政府部门,关键在于转变经营模式和思想观念。目前很多农产品生产企业和食品加工企业多是作坊式生产,经营者素质参差不齐,在利益驱动下,很容易置质量于脑后,置企业信誉于不顾。
张松柏代表说,过去10年,通过禁止使用高毒农药;加强无公害基地建设;加强检测抽查等手段,我市农产品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治理不法企业:须加大处罚力度
家住海曙望春街道的陆先生打电话来说,他在小区门口的拉面店就餐时,经常发现服务员递上的调羹沾有油渍。他不明白,连餐具都洗不干净的小店,为什么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等相关证件一应俱全?
诸敏委员说,其实,相关部门对餐饮业的从业标准制定得非常具体,从进货到生产到销售,几乎每个环节都能做到“有法可依”。但小餐馆经营规模小、数量多、分布广,给管理增加了难度。比如,许多餐馆都按要求装了消毒柜,可是谁也无法保证这些餐馆每天会对餐具进行消毒;比如,很多餐馆临时招聘服务员时,也不一定会对所有服务员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检查。
诸敏委员认为,此类问题层出不穷,一直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关键在于现有的餐饮业的准入和退出管理机制尚不完善,一些不法经营者很容易“打一枪换一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