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东钱湖一瞥。
湖底淤泥通过输送管道排入泥浆池。
淤泥固结运用国内首创真空预压固结技术。
正在作业中的挖泥船。
经过处理后的余水排入东钱湖。
东钱湖近千年来最大规模清淤明天开工
自北宋庆历8年(1048年)鄞县县令王安石重清湖界后,浙江省第一大天然淡水湖——东钱湖再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清淤。近千年来,湖底淤泥层层堆积,已成为水环境改善、生态恢复和旅游发展的最大瓶颈。明天,人们企盼已久的东钱湖综合整治工程(一期)——清淤工程将正式开工……
淤泥,沉甸甸地压在心头
晨色中,东钱湖湖面上水气氤氲,目力能及处烟波浩淼,壮观非凡,有深不可测的感觉。
可惜,这只能是个误会。住在这里几十年的东钱湖人会告诉你,这个时候从湖边一直走到湖心,湖水恐怕还无法没顶。“湖底很平、很浅。”他们说, 2003年宁波发生大旱,大片湖底露了出来,看过去一马平川,几乎所有的游船都像涸泽中的鱼儿一般趴在湖底,无法动弹。
专家给出了权威解释:东钱湖原是地质时期遗留下来的海迹浅水型湖泊,常年平均水深只有1.5米左右,在向下游供水季节,水深只有0.8米。不仅对水上旅游造成严重制约,而且风浪大时会让淤泥泛起,湖水变得浑浊不堪。
而这,还只是表面现象。中科院南京地理和湖泊研究所的勘测资料表明,东钱湖底泥的营养盐含量明显偏高,其中有机质和总氮含量是太湖的3倍左右,总氮年释放量约42吨,湖水总磷、总氮、石油类指标超标率较高,富营养化趋势十分明显。
还有,由于近千年未经疏浚,东钱湖水生态系统正在不断退化,局部湖湾因淤积严重,有了沼泽化的趋势。目前,湖内水生植物分布面积仅为1%,且以水花生、水葫芦等外来物种为主;浮游植物则以绿藻、蓝藻等代表水体营养化的物种占优势;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单一,软体动物种类少、形体小……
专家说,出现这种状况是有原因的。客观原因是,东钱湖上游溪流众多,历史上曾有“七十二溪入东钱湖”之说,丰水季节,溪流挟带上游泥沙、垃圾顺流而下,进入湖内,越积越多;主观原因是,历史上的围湖造地和过度水产养殖,加上长期以来湖区周边生活和建筑垃圾的随意丢弃,使湖底有害淤泥淤积日益加重。研究表明,东钱湖水体已经呈中度富营养化状态,从湖泊生态系统的特征推断,东钱湖目前正处于中年湖泊向老年湖泊转变的阶段,用专家的话来说,说白了,这种状态如果没有大的改变,今天的太湖就是30年后的东钱湖。
2001年,东钱湖管委会成立。为改善修复东钱湖水生态环境,他们先后投资数十亿元开展环湖工业企业搬迁、渔业功能退出湖区、建立长达20公里的湖区截污系统、沿湖部分村庄搬迁和林相改造等一系列外源污染治理。昔日那种鱼网密布、竹竿林立,钱湖水“竿打竿”的景况得到了根本改观,水质标准从过去的五类上升到三类四类。然而,湖底淤泥却依然沉甸甸地压在每一个东钱湖人的心头:淤泥不清,湖水水体透明度就无法达到A类景观水体要求,这个面积是杭州西湖三倍大的华夏沿海第一湖,就很难承载起建设国家级生态旅游度假区的重担了。
事实上,东钱湖人一直在为此做着不懈的努力。早在1995年,当时的鄞县就为清淤开展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并且完成了工程的初步设计,提出全湖清淤1200万立方米的方案,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得到实施。东钱湖管委会成立后不久,再次提出清淤设想,2004年正式启动了东钱湖综合整治工程,主要包括:环保清淤疏浚、生态修复、退陆还湖和湖岸整治工程等。一期工程清淤疏浚是整治工程的前提,也是难点。一系列的专题研究和关键技术试验随之展开。“参与勘察设计科研院所之多、专家规格之高、方案之细致、决策之谨慎、准备之充分,在全国类似湖泊治理中,还是比较少见的。”参加论证的有关专家如是说。
清淤:要像雕花一样精致
“清淤的目的是恢复和改善生态,如果因为清淤而对生态造成不利,那就是令人遗憾的败笔!”该区湖区管理办公室主任李光良说,此次清淤工程的原则是局部疏浚、薄层疏浚,就是因为在最大程度上考虑了生态因素。
确实,曾有人提出对东钱湖底进行一次彻底的清理。但专家经过无数次的论证指出,东钱湖穿越千年历史后,其湖底早已形成自己的生态系统,而且现已变得十分脆弱,经不起过多的折腾。据测算,目前东钱湖湖底有1500吨左右的蛳螺,对调节水体起着很大的作用,如果全面清淤,这些蛳螺的大部分就可能和泥浆一起被吸到岸上,造成极大的损失。另外,湖底还有好不容易生存下来的水生植物和微生物,一旦破坏,或许要过很多年才能重新生长起来。于是,清淤方案确定,此次疏浚的地段范围为环湖沿岸带、旅游航运通道、五里塘、南湖西部湖区和污染相对严重的区域,面积约为湖区总面积的四分之一,疏浚淤泥总量为296万立方米。
那么,什么叫薄层疏浚呢?专家经过精细的勘测发现,东钱湖湖底的土层可分三层:最上面是流泥层,紧接着是淤泥质泥土层,最下面是淤泥层。此次疏浚是把流泥层清除,却不能挖破淤泥质泥土层,因为一旦挖破,大量轻质淤泥会泛上来,严重污染水体,导致越清淤水质越坏。目前,方案确定的湖底泥清理深度是0.3米至0.6米。
但是,如何才能把握精确的深度呢?经过反复的筛选,他们选择了荷兰进口的绞吸式挖泥船。这是目前国内应用较广泛的环保疏浚设备,配备了GPS定位系统,船头安装环保绞刀头。技术人员介绍,环保绞刀有一个密封罩,刀头可以在电脑控制下,轻松钻入湖泥中,利用数排锋利的刀片把泥土打碎,然后由旁边的吸泥器吸入后,通过全封闭输泥管运送到堆泥场,施工中不需要过去河道疏浚中常见的围堰法,也不需要降低水位,而且由于密封罩的隔绝作用,对周围水体的影响很小,完全达到环保疏浚的要求。
“一条船每小时能处理1600立方米到2000立方米的泥水,这样的施工进度在宁波市近年的疏浚工程中也是十分少见的。”技术人员说,当然,“从工程把握的原则看,时间必须服从质量。”目前,为了全面动态地掌握工程的进展质量,除了必备的监理力量外,工程指挥部还布下了三道网:委托市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站对工程质量进行全程监督,委托市区环保部门对施工区的水质进行高密度的监测,委托国内最权威的湖泊水生态研究机构——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对清淤工程前、中、后三个阶段的水生态进行全程跟踪……
浆水处理:创造两个全国先例
东钱湖清淤工程在前期研究中,相当多的精力、财力花在了泥浆水的技术研究处理上。
众所周知,泥浆水处理一直是疏浚工程的一大难题,国内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技术可供参考。根据资料,杭州西湖疏浚工程采用的是把泥浆水“长途跋涉”排往杭州湾的方案,而太湖疏浚则采用当地废弃鱼塘作为泥浆库的办法。然而,这两种办法似乎都不适用于东钱湖。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如果采用在周边新挖泥浆库的办法,不仅破坏土地,而且由于泥浆量太多,一旦碰上强降雨,很容易造成库坝决口,即使不决口,也会使泥浆涌出,对下游造成严重影响;如果排往象山港或者甬江,不说路途遥远,从环保角度来讲也不允许……
于是,真空预压固结技术首次被使用到湖泊淤泥处理中。在东钱湖边的梅湖农场一侧,有一块已经固结的泥浆库,这是清淤工程曾经的试验区。试验区里,每隔10厘米左右,插满包裹着土工布的白色塑料板,塑料板宽约10厘米,厚不足一厘米,上面有数条凹槽。技术人员演示了塑料排水板的使用方法:泥浆经过初次沉淀进入堆泥池,马上插入大量的排水板,每块排水板上连通一个小管子,紧接着在上面覆盖一层塑料膜,用真空泵抽去膜内的空气……几分钟后,泥浆中的水分开始不断被挤出,并通过包裹在塑料板外的土工布的过滤,进入塑料板凹槽,最后通过管子排出。
技术人员介绍,淤泥自然固结需要五年至七年,这就意味着在此期间,堆泥场无法开发利用。而这项技术可以使固结时间缩短到六个月,固结后的土地可以复耕,也可以作为建筑物地基,每平方米起码可以承受6吨的重压。“也就是说,在上面建造二层楼房没有任何问题,这样就基本不影响其开发利用。”他们说,此次清淤共将辟出1600多亩的堆泥场,但没有一分永久性占地。
让技术人员得意的还不仅于此,堆泥场余水处理技术就是他们的又一个全国首创。由于挖泥船输送到岸上的泥浆水中,水和泥的比例高达9:1,在进入固结池之前首先要经过沉淀,其间将产生大量的余水,如果直接排放,将对湖内水体造成严重影响,这也是目前我市很多疏浚现场泥水横流的主要原因。如何实现这些余水的达标排放?他们最后请来了胜利油田的专家,决定采用物理沉淀和化学絮凝的办法。经过测试,这些处理后的水与湖水水质差不多,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
美好前景令人神往
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套班子领导十分重视东钱湖的综合整治工程,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过问清淤的进展情况,市人大、市政府领导们在对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的视察中明确要求加速工程的上马,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东钱湖清淤工程。省政府、省、市有关部门对工程方案严格把关,通过了各个层面的审查,上上下下都对这个具有显著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项目寄予了厚望。
根据规划,此次清淤的目标被确定为:水质指标达到三类标准,满足景观、水上旅游交通要求,航道宽度50米,水生植物占全湖面积近期达到5%,远期达到10%,形成良性的水生生态系统。
有了这样的基础,东钱湖人对美好的前景有了更多的憧憬。就在这些清淤的湖区和周边,不久后将出现游艇俱乐部、下水湾生态湿地、阳光沙滩、森林博览城、东方花博园……其中,东钱湖游艇俱乐部用地5公顷,总投资2亿元;东方花博园包括景观建筑、度假客房等,总投资4亿元。
更让人惊喜的是,借国家拉动经济增长政策刺激,今年东钱湖已经制订了总投资141亿元的建设计划,其中今年的投入就有42亿元,致力于打造国家级生态旅游度假区、长三角著名的休闲度假基地、华东地区重要的国际会议基地和国际性的高端总部经济基地。东钱湖管委会预期,随着接待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今年将吸引游客24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6亿元,基本达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申报标准。
链接
历史上的东钱湖整治
东钱湖是一个海迹湖泊,由谷子湖、北湖和南湖组成,南北长8.5公里,东西宽4.5公里,环湖周长45公里,面积19.89平方公里,湖容水量4429万立方米,流域集水面积79.1平方公里。
宋天禧元年(1017年),郡守李夷庚主持疏浚湖泊,重建环湖堤防并开拓增广,工程浩大。宋庆历八年(1048年),县令王安石重清湖界,并设置碶闸。宋嘉佑年间(1056年—1063年)置四碶(即莫枝碶、梅湖碶、钱堰碶、大堰碶),碶旁置堰,用于调节湖泊水位和泄洪。宋治平元年(1064年),主簿吕献之重修环湖六塘,全长2566米。此后,元、明、清各代及民国期间对东钱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梳理整治,明邱绪提出“固堤防、明水则、严修寒三禁、去茭葑三害、长水草之利、筑堤以通道、围土以成山”的治湖八法,对后代产生很大的影响。
建国后,东钱湖也经历了几次整治,其中重要的有:1951年和1952年,鄞县政府组织数千民工,清除葑草数千亩;1955年至1956年,鄞县政府重定湖界,废弃沿湖低处房子,修理湖塘堰碶等,扩大湖面400多亩;1958年,加高湖塘0.5米,增加蓄容量800万立方米;1960年,为解决粮食供应困难,并因三溪浦水库建成而围垦梅湖,建梅湖农场,废掉水域约六分之一,之后,下水、郭家峙一带又围垦达百亩之多;1965年至1970年,再次加高湖塘,扩大湖域109.5亩;1976年,自大公至沙家山新建湖心堤(今陶公堤),长1700米,并建闸桥三座。(罗涟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