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回归1%
经济拐点前降息空间收敛
本报记者 王镇江 北京报道
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1.0%。2月1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给市场开了个小小的玩笑,此前不少媒体预言此数据为负。
不过,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仍在下滑,为-3.3%,比上月降幅扩大了2.2个百分点。
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等人认为,鉴于刺激计划效果显著,贷款增长很快等原因,“未来继续降息的空间已经不是很大”。
降息预期大减
1月份1.0%的CPI篮子中,上涨与下跌的子项同时存在。食品价格上涨4.2%(其中鲜菜价格环比上涨22.4%),而非食品价格下降0.6%(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同比下降2.5%,居住类价格同比下降2.3%)。消费品价格上涨1.5%,但服务项目价格下降0.8%。
此前,多数媒体预期1月份CPI为负,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首席经济学家祝宝良指出,1月份CPI为正主要是受翘尾因素影响。他表示,同样受此因素影响,2-3月份CPI将均为负值(翘尾因素分别为-2.5%和-1.8%)。
尽管CPI仍有继续走低之势,但市场关于降息的预期已经明显减弱。
中金公司虽然仍坚持认为仍有54bp的降息空间,但也指出,央行一季度不大可能再降息。
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目前已经没有多大降息空间”。
首先,目前国内市场上的存贷利率与美国市场上实际的存贷利率相差不多,进一步降息有可能会导致资本外流,这是货币当局目前不愿意看到的。
其次,央行会考虑银行盈利状况,连续降息已使银行利润受到很大影响。由于降息和经济下滑因素,他估计今年银行整体利润可能降到5%-10%,去年利润猛增的银行,如浦发等可能只有微弱的增长。在此情况下,继续降息会使银行利润压力更大。
第三,货币政策应有前瞻性。尽管PPI下降很明显,但要知道去年价格基数很高,同时还要看到,一些大宗商品如煤、钢材价格已经开始上涨。在工业品出厂价格中,尽管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出厂价格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出厂价格同比分别下降7.2%和24.6%,但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2.7%,其中原煤出厂价格上涨12.3%;汽油、煤油出厂价格分别上涨2.1%和3.1%。
“这说明CPI走势或将发生变化”,连平称。由于资金面宽裕,银行积极放贷,去年以来的中央经济刺激计划效果已经显现。
他认为,如果一季度出现拐点,则没必要降息。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必要性会进一步降低。
不支持降息的理由还在于,它并不能根本解决目前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目前主要是产能过剩和市场信心不足,仅靠降息不能解决这些。”原花旗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表示。
2008年12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跌至87.3的历史低位。2008年四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仅为107,远低于三季度128.6的水平;企业家信心指数为94.6,远低于三季度123.8的水平。在利率降低到一定程度后,更大的问题是扩展融资渠道,让企业通过直接融资解决问题,这“利于降低企业成本,刺激投资生产”。
联合证券债券分析师张晶指出“目前央行降息的预期大为减弱”。低利率将维持较长一段时间,这有利于减轻企业在“存货最小化”过程中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也有利于恢复对经济发展的信心。
连平和沈明高认为准备金率仍有下调空间,而汇率将基本保持稳定。
一季度是拐点?
尽管多数人士认为,在此轮经济危机中,中国将是率先复苏的国家,但目前中国经济是否已经转暖仍存在很大争议。
连平预计,由于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效果明显,GDP增速在今年一季度或将出现拐点。
“主要是金融支持力度大”,连平称。2008年12月份,金融机构新增贷款达到了7400亿元人民币,创下了继2008年1月份以来的单月新增最高额。截至2008年12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突破30万亿元,贷款增速达到18.9%。全年贷款新增额接近5万亿元。
他分析,从资金来源看,中国主要的投资主体是银行。由于去年底银行投资“大而快”,拉动经济增长的效应就非常显著。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此轮投资主要投向了基建项目,其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受到不少学界人士的质疑。
对此,连平认为,中国情况与西方不同,美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消费拉动,而在中国,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力量比较均衡,而目前投资的拉动作用更为明显。银行贷款增加会带来投资增加,从而会拉动GDP增长,而DP增长本身会带来就业增长。
他表示,由于利差小,银行资金充裕,银行有很强的动力做大贷款规模,“这样才能增加盈利水平”。不过,他对银行投资增速是否能保持也表示质疑,“一季度大家都会比较积极,但下来就难说了。”
祝宝良认为,目前产能过剩严重,这至少需要一到一年半的消化期,“说目前经济已经触底反弹为时尚早”。他估计今年前两个季度GDP增速可能为6%-7%。
中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认为,经济是否回暖一个很大的关键是看出口。因为投资、消费不可能再大幅增加,若出口增长较快会极大提振市场信心。而且出口的多是工业品,对恢复经济增长影响很大。不过,他表示,目前尚未看到出口恢复性增长的迹象。
国研中心一位权威人士同样对目前经济转暖的观点表示质疑。“须看一季度情况才能清楚,现在不宜匆忙下结论”。
他指出,此次经济危机情况与1998年有两个明显不同:一是外需大幅减少(1998年外需变化不大,只用应对价格竞争),二是危机来临时国内经济调整尚未完成,内外交困(1998年危机来临前经济已经实现软着陆)。“这轮的困难比上轮大得多”。 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