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焦点报道
中国股市可望甩掉熊帽子 回暖有"四大利好"
稿源: 扬子晚报  | 2009-02-16 08:25:33

  上周A股市场有两件事值得记住:一是周成交量创历史新高;一是上证指数跨越2245点——牛熊分界线。

  上周末,当记者按惯例走访营业部时,股民们又嘱托记者转告当前百姓关心的两件事:一是中国股市应该摘掉“熊”帽;二是不要股市刚回暖就泼冷水。其实,由于套牢很深,大幅缩水后起点低,绝大多数普通投资者总体仍处于严重亏损状态,乐观估计也只是挽回了部分损失。

  股市回暖有利于经济复苏

  在出口大幅下滑的背景下,保8的关键是拉动内需。采访中,大多数股民认为,扩大内需需要稳定股市做支撑。深圳股民李先生直言,许多人寄希望于促进农村消费,这不现实。眼下,农民工大量下岗,他们面临的是生存而不是消费。中国一直有养家的传统,老家父母的家用电器几乎都是我们营业部股民买的。李先生告诉记者,股市不好,家电再下乡,我也没钱寄回家。

  资深股民阮先生分析说,中国发展的中心实际上还是城市,是城市化、工业化,其中包括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中国最有消费能力的8000万到1亿的中产阶层,在股市暴跌中大面积沦为“灾民”。现在很多想买房或买车的人都没有足够的购买力,他们的财富相当一部分在股市里大幅缩水。

  接受采访的分析人士进一步指出,稳定股市也是稳定经济实体。股市财富终归是由真金白银“炼”成的,至少股民在进入股市之时,是真实资本的投入。股市低迷,别说像去年那样的超级大盘股上市融资不可能,甚至连推出创业板都困难。历史上各国的经验都表明,财政刺激只能保证经济不崩盘,并不能保证经济恢复正常的增长,并且财政刺激政策要尽量采用四两拨千斤的办法才可能奏效,而不能靠财政支出硬投。股市投融资,既是完全市场化,又是民间直接投资,利国利企立民。

  股市回暖有利于提振信心

  在深圳红岭路某营业部附近的一家酒楼,最近午餐又红火起来。许多股民中午休市时到那里轮流做东请客,大家兴致勃勃地边就餐边交流信息,谈论行情。而前段股市低迷时期,一休市大家不欢而散,一来捂紧口袋,二来没有心情。

  股民们反映,股市回暖还处在初级阶段。对于中低收入群体来说,大家即使有了一些钱也不敢盲目消费。因为他们觉得未来有经济压力,所以就会放弃近期的消费或降低消费水平。可以说,股市还是信心的“晴雨表”。

  新老股民都知道,近来,无论是与外宾会见、出国访问,还是与国内官员交谈,下基层调研,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人都强调信心。牛年股市开盘,正在欧洲进行“信心之旅”的温总理还操心国内股市是否“开门红”。为什么?温总理希望通过股市看到牛年国人信心的复苏。用总理那句名言说:“信心比黄金更珍贵”。

  股市回暖有利于结构调整

  应该看到,经历了超级牛、熊市的洗礼后,投资者正在逐渐成熟,营业部的股民解读重要经济数据,像解读CPI、PPI的细心程度令人惊讶。

  国家统计局公布1月CPI上涨1.0%,1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3.3%。投资者普遍认为经济数据较符合预期,这是对前期物价过快上涨的矫正,是朝合理方向的回归。由于CPI下降幅度大于降息幅度,市场预期还会继续降息。

  民生证券深圳营业部总经理张志民举例说,仅从数据分析,投资者买跟CPI波动相关性高行业的股票可能更合算。因为CPI总体上涨或者下跌的程度,远远比PPI要低得多,甚至据此看淡或者看空PPI有关的一些行业。但是,由于国家陆续加大力度推出产业政策规划,投资者对几大产业逆周期新政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并对各产业规划的发展重点及如何优化结构精心解读,从而也深化了股市作为经济“晴雨表”的功能。

  另外,接受记者采访的基金经理也都表示,国家对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决策从未动摇过。其目的就是,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股票市场运行,发挥资源配置功能,有利于振兴产业及结构调整。

  股市回暖有利于主场建设

  对于当前股市的走势,股民关心A股能否走出独立行情;专家关注A股能否夺回话语权,建言抓住机遇做大做强A股主场。本质上两者的看法是一致的。这次如果A股真能摆脱外围市场影响,走出一轮独立行情,那么肯定证明股市回暖有利于A股主场建设,它标志着中国股市夺回话语权首战告捷。

  业内专家认为,A股主场论的核心问题首先是要建立一个与中国国力相适应的资本市场。今天中国的国力已壮大为世界第3,那么中国的资本市场也应从世界第7位迅速成长为世界第3位,这样才能有话语权。

  营业部股民对这场A股主场讨论的看法很直观。他们认为:一要看A股能否真正走出独立行情;二要看A股是否站稳2245点的牛熊分界线上,起码要先摘掉“熊”帽子。

  总之,股市要发展,经济要发展,只有发展,才能解决中国股市和中国经济中的各种问题,才能避免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由强变弱后再由弱变残。 汤亚平

【编辑:胡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