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三江口时评  >  快评热论
余秋雨不耻“高帽”与鲁迅遗嘱
稿源: 中国宁波网  | 2009-02-16 10:47:30

  于立生

  以余秋雨名字命名的大师工作室于去年落成。余秋雨“自封”大师的做法由此一再引发争议。近日余秋雨再做回应,“在中国文化领域,总有一些人喜欢在名词的泥潭里玩水,这也不是什么大毛病,不必在意。”余秋雨自言以实绩说话,半年多来,他的“大师工作室”名副其实地请了一批大师进行工作。像香港杰出电影导演关锦鹏、国际著名音乐家鲍比达、形象设计大师张叔平,以及一批顶尖艺术家都因“大师工作室”而集中到上海,埋头打造出原创音乐剧《长河》。(据2月15日《燕赵都市报》报道)

  何以谓“大师”?《辞海》的专条解释是:“有巨大成就而为人所宗仰的学者或艺术家。”,自可见:其一,须是本专业领域造诣精深,成就卓拔,譬如一学派之领军人物,如“章黄之学”的章太炎、黄侃,如“罗王之学”的王国维;其二,还当是影响超出本专业,而具一定的社会美誉度,——二者缺一不可,若仅具前者,则止“专家”而已。此,泰半常识,相信“余大师”自也不至孤陋寡闻,对此不知。

  至于像香港杰出导演关锦鹏、著名音乐家鲍比达、形象设计师张叔平等,“大师”耶?抑只“专家”耶?恕某孤陋寡闻,不敢妄断。相信或也当是言人人殊,尚未至盖棺论定时。这且撇开不论,仅就余秋雨本人而言,虽说在散文创作上,这十余年来《文化苦旅》等确实也算一纸风行天下;但是要说到其人的社会美誉度呢?……又是有人质其“为何不忏悔”,又是有人嘲讽其“含泪劝告”……恐怕若谓“大师”,还当要“风物长宜放眼量”,或者直白点说,犹待“骑驴看唱本——走着瞧”——为时尚早的吧?难不成而今还可以是“众‘大师’则‘余’亦‘大师’”,挟“他人”而居“大师”,花花轿子人抬人,“你‘大师’来我‘大师’”的吗?!——也无怪乎而今是“大师”满街走,“大师”帽子满天飞的了!

  “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中国传统文化,素所注重名、实的相符,哪怕只是表面上的,相信以“文化”起家的“余大师”,同样自也不至不知。而今余秋雨是称:“不必在意大师”、“在中国文化领域,总有一些人喜欢在名词的泥潭里玩水,这也不是什么大毛病,不必在意。”,——自属有的放矢,乃针对质疑其名不副“大师”实者而言;还真可谓是:古有“不耻下问”,今则有“余大师”不耻“高帽”!同时,却还摆出一副对质疑者“宽容”——“这也不是什么大毛病,不必在意”的“高姿态”;这倒不禁令人联想起鲁迅先生的一条“遗嘱”——“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编辑: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