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一则视频引起网友热议:在某艺术院校放榜的当天,一位落榜考生一家三口揭露所谓的“录取潜规则”。考生母亲称,来报考前,孩子学校的老师就已经告诉她,没有30万肯定录取不了。落榜考生也表示不满,称自己能唱会跳,此前已经拍过影片,凭她的条件无论如何也不会进不了复试。北京电影学院作出公开回应,指出考试中有很多监督系统,不会有潜规则存在。(《京华时报》2月18日)
多年来,不少人认为,艺术类考试存在“潜规则”:没有关系、没有门路是不可能考上的,而关系和门路则需要经济基础作为后盾。当然,这样讲并不代表笔者认同北京电影学院招生有“潜规则”,而是说“潜规则”有着非常大的普遍性。换言之,“录取潜规则”,权钱交易的问题比较突出,而且这种交换已经成为圈内人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录取潜规则”,不止在大学招生中存在,重点小学、重点中学的招生都存在。每年一到招生时期,以国家教育资源为本钱,以学生为商品,只赚不赔的生意就这样在“教育产业化”的旗号下形成了。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都存在着一定的规则。规则可以约束个人的社会行为,协调人际关系,减少社会环境中的不确定性,降低成本,增进生产活动。“潜规则”则是明文规定背后隐藏着的一套不能明说的规矩,一种可以称为内部章程的东西,支配生活运行的经常是这套规矩,而不是冠冕堂皇的正式制度,不明白这一点就难免要吃亏。等到钉子碰多了,感觉到潜规则的存在了,尊重这套不明说的规矩了,人就算懂事了、成熟了、世故了。“潜规则”是利益主体经过长期博弈形成的稳定的内部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非常现实的利害计算。
“录取潜规则”的流行,一方面是因为教育资源的稀缺,另一方面是因为招生录取过程缺乏必要的透明性,缺少甚至没有外部的社会监督,从而使招生指标很容易成为某些人的敛财工具。一方面,我们固然对招生机构信誓旦旦的承诺抱有期待,但另一方面,我们同样有理由质疑,目前的招生制度还有很多亟待完善的地方,因为越来越多的考生正在遭遇“潜规则”的“洗礼”。
“潜规则”盛行,不仅严重破坏了社会公平,也阻碍了中国教育的正常发展。“潜规则”取代“显规则”,往往是由于“显规则”本身不合实际,或者是缺乏必须的实施条件。因此,“显规则”的完善和成熟是根治“潜规则”的根本途径,“显规则”越规范并且得到落实,则“潜规则”活动的空间就越小,失去存在的土壤,直至退出游戏规则。
( 作者:郭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