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李辉)
据《西安晚报》2月19日报道,单位领导干部春节期间集体带着家属乘飞机去海口考察,陕西省长青林业局部分职工称名为考察实为公款旅游。该局局长王会福称,去海口是经自己口头汇报、省森林资源管理局批准的考察学习。当记者要求查看省上批准外出考察的相关文件时,王会福说:“如果你想看批复,我可以让省上给补个批复。”(http://news.sohu.com/20090219/n262339744.shtml)
单位领导干部春节期间携妻带子前往旅游城市,这当然难免引起“部分职工”的猜疑,新闻把这件事曝光后,相信有关方面会进行调查,给“部分职工”一个说法。至于调查的过程、结果是否令“部分职工”信服,那是后话。此时我们应该关注的,不是探究该次出行是考察学习,还是公款旅游,或者考察学习和公款旅游在现实中是不是就同属于一个概念,而是迫切需要搞清楚一个问题:“批复”是否应该重塑自身的严肃性了?
长青林业局局长“我可以让省上给补个批复”这句话,说得真是太轻佻了,连笔者都替“省上”感到脸红。当然,问题并不是出在这一句话上,而是出在了批复的严肃性已经被严重削弱的现实情况之下。长青林业局局长这么说的底气,来源于“去海口前我亲自去省上进行了口头汇报,得到省局的批准”,请问“省上”,你为什么听听口头汇报就批准?你知道长青林业局的领导干部是在春节期间前往海口吗?你知道他们是携妻带子而去的吗?你知道他们的具体行程吗?你想过要他们拿出什么“考察”的成果来吗?你想过如何辨别他们是旅游还是考察吗?等等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搞清楚,就进行口头批复,所谓的批复,就彻底沦为了花架子,只能起到走过场的作用。
其实,口头批复如此,现实生活中很多白纸黑字的正式批复,也未必好到哪里去。如果上级连下级“旅游还是考察”都不下力气去区分,这样的纸面批复,跟口头批复相比,只不过花架子搭建得更逼真,走过场走得更认真而已。这种“扎扎实实走形式”的批复,比没有批复这个程序危害更大——它使得一些公费旅游,真正“转正”成为了学习考察;在面对外界质疑时,批复成了让当事人的挡箭牌、免责牌。
如果长青林业局局长真的“让省上给补个批复”,笔者真不知道“省上”是补还是不补。这不光是“省上”的尴尬,更是“批复”自身的尴尬。批复,到了重塑自身严肃性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