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三江口时评  >  快评热论
地标工程缘于病态心理和政绩冲动
稿源: 中国宁波网  | 2009-02-20 09:05:42

  真如

  目前我国共有高层建筑近10万幢,其中1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1154幢,而各地为争当“第一高楼”仍然暗战不休,这个数字还在不断被刷新。(2009-2-19新华网)

  有必要例举中国东南西北中的新“地标”及其造价: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主体高度达492米,总投资额达11亿美元;广州珠江新城西塔项目,建成后楼体高度432米,总投资60亿元人民币;在建的重庆万豪国际金融中心,设计楼高377米,总投资20多亿元;沈阳的东北世贸广场,高度260多米,总投资额22亿元;郑州市会展宾馆,规划建筑高度为280米,工程造价预计在20亿元左右。能够建设这样的摩天大楼,当然说明了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得到极大提升,建筑科技确实日新月异。但是,必须明了,各地用争相往摩天大楼上砸钱为自己争一席之地,背后隐藏的无疑是一种病态心理和政绩冲动。

  可以肯定的是,热衷于“地标”工程,一味喜欢建造高楼大厦,并不代表现代化。德国南部的经济重镇慕尼黑市,被称作“百万人口的村庄”。该市曾举行投票表决阻止了工业巨头西门子公司在市内建造148米和146米高的两座高楼。原因非常简单,因为慕尼黑市民不愿意看到鳞次栉比的高楼破坏自己城市的传统风格,更不愿意自己舒适的城市生活受到任何干扰。日本的《产经新闻》也曾报道,日本游客到了上海,对该地摩天大楼之高、之多,无不感到惊讶。有资料显示,西方建设摩天大楼的热潮已逐渐消退,世界著名的建筑商也基本进入了中国市场,想到中国一试身手。中国的城市管理者逆世界潮流而动争相建造“第一高楼”首先缘于攀比的病态心理。

  诚然,目前中国已成为全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一些城市的财政也出现了较大盈余,但是,这些地方决没有到了可以动辄花费几十亿建造城市“地标”的时候。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庆芳在《1999年社会蓝皮书》中估算的中国城市贫困人口在3100万以上,占当时城镇人口的8%。民政部的统计显示,截至2006年1月,全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2243.4万人,这些“吃低保”的人在1月的平均支出水平为78元(2006年3月14日《第一财经日报》)。改善民生和保障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照理说,当城市里还有几千万的人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时,城市的管理者是没有什么理由争相砸钱去建造什么“世界第一”、“中国第一”、“区域第一”的高楼。但是,由于制度设计等方面的原因,由于高楼显示着城市实力,可以抓住上层的眼球,城市管理者出于本身的利益的需要,当然争建“第一高楼”,希望凭借本市新地标达到升迁目的。

  孟子曰:“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就是改善民生。争建“第一高楼”,显然违背了执政宗旨。真正的“民生工程”,应该落实到群众的心坎上,把心思放到百姓身上,把功夫下到百姓身上,把政绩体现到百姓身上,真正让老百姓受益。大兴土木势必无法顾及民生,中国目前还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财政并不宽裕,当务之急是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那些老百姓急需的民心工程上,而不是建造“第一高楼”这样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编辑: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