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叶飞 樊卓婧 通讯员 舒沁)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去年我市法院收案首次突破10万件,收案数量和涉案标的均呈现大幅上升的态势。昨天,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蒋剑巍向宁波市第十三届人大第四次会议作法院工作报告,记者从中了解到,去年我市法院新收各类案件104104件,办结99199件,同比分别上升26.00%和20.41%,其中借款合同案件、民间借贷案件和买卖合同案件上升幅度较大,分别达到13411件、10310件和7933件,增幅为48.4%、36.21%和35.54%。
借款合同案件
案例:去年4月份以来,海曙区法院陆续受理了涉及被告宁波某电动工具有限公司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17件,涉及三家国有商业银行总金额达到1.1亿元的银行贷款、汇票垫款。据了解,这家电动工具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专业电动工具制造商之一。
通过调查,海曙区法院了解到该公司在我市多家银行均有贷款,因企业经营问题资金暂时困难不能如期归还其中某一笔贷款后,有的银行考虑到风险即起诉该公司。而其他银行获悉后唯恐自己的权利因晚起诉而受侵害,也纷纷提起诉讼,甚至行使不安抗辩权起诉该公司要求其提前还款。同时,银行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利,往往向法院申请进行财产保全。
通过法院的调解,目前该批案件原、被告均已达成了调解协议,原告同意给予被告一定的还款宽限期。该院还与该企业所在地的法院积极联系,了解供货商起诉该企业的案件处理情况,以便共同促成对案件的调解工作,使该企业有时间进行资产重组,度过资金危机,获得自救的机会,目前该项工作仍在进行之中。据悉,企业所在地政府有关部门也正在关注、协调该企业所面临的问题,该院将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协调相关案件的处理和风险的防范。
解读:企业之间担保链和供应链造成风险点的扩散,特别是一些集团型企业贷款,不但大量存在关联企业相互担保问题,而且还存在关联交易,贷款易被悬空。对此,商业银行信贷部工作人员已经高度关注。
民间借贷案件
案例:去年10月29日,宁海县苗子型企业——某洁具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因银行贷款到期无法偿还,其本人又受民间高利贷威逼而离厂出走。据初步统计,该公司现共欠银行贷款10696万元,民间借贷债务约7200万元,拖欠职工工资近200万元,并有部分贷款由该县多家企业提供担保。
解读:企业、个人资金链断裂隐患严重,民间借贷问题突出。部分企业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影响,产品成本增加,出口市场萎缩,导致资金周转阻滞,不能正常还贷。金融机构在紧缩贷款的同时,加大了对违约企业债权清收力度。银行信贷紧缩又导致民间借贷迅速增加,由此引发了一些民间借贷纠纷。民间借贷形成一定规模后,又会演化为非法集资。这种现象已经在部分案件中有所反映。同时发现许多案件借贷利率大大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4倍,而且借款期限短,出借人牟利意图明显。
劳动争议案件
案例:去年1月,宁波某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的老板因在澳门赌博一夜之间“蒸发”不知去向。此时,公司拖欠53名工人工资达3个月到1年不等,欠薪总额为77万余元。当时已经临近春节,工人们都急需拿钱回家过年。职工们自发组织起来,向当地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和市政府进行集体上访,最后来到江北区法院,要求通过诉讼帮助解决欠薪问题。江北法院立案庭在分头做好欠薪职工的思想工作的同时,立即会同欠薪企业、甬江街道办事处、区劳动局和公安孔浦派出所共同协商达成共识,即由街道办事处筹集资金,区劳动局负责督促企业内部欠薪职工的工资额度,并协助企业向职工出具欠薪证明,然后由法院对欠薪企业依职权进行财产保全,发出支付令。企业在收到支付令后的当天以书面形式回复法院,承诺对支付令的内容无异议,并且放弃15天的异议期限。最终立案庭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于1月18日发放了53名职工的拖欠工资款77万余元。
解读:由于金融危机的连锁反应,企业效益普遍下滑,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的状态下,部分企业通过减少劳动力、减少报酬以降低开支,劳资纠纷随之引发,去年劳动争议案件的上升幅度最大,为107.59%,达到3639件,案件审理难度也随之加大,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成为劳动争议案件审理的新难点。劳动者提出的诉求也呈现多样化趋势,往往涉及到劳动合同的解除、社会保险金的缴纳、经济补偿金及赔偿金的主张等诸多方面,案件审理难度增大。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如何正确处理劳企纠纷、引导劳企共渡难关是我市法院面临的又一新课题。
买卖合同案件
外贸进出口代理、信用证案件等新类型案件增幅明显,虚假诉讼呈多发态势。去年以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外商履约能力下降,外贸出口中外商违约现象多发,我市法院受理的外贸进出口代理合同增幅明显。同时,信用证案件也大量增加,1至11月,仅市中院就受理信用证案件54件,涉案标的9.83亿元,而2007年全年无一件信用证案件。
此外,在审理中法官发现,虚假诉讼在审判实践中也呈多发态势,尤其是在离婚案件中发生的民间借贷、赌债引发的民间借贷、已经资不抵债的企业、其他组织、个人为被告的财产纠纷等类型案件中,一些当事人相互串通,伪造证据,虚构法律事实,谋取不当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