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人大代表:“三农”老话题 今年尤为重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9-02-22 08:30:23

  “三农”是这次两会的一个热点话题。如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如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如何让农民发展的路子更广一些?两会期间,一些人大代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畅谈了各地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一个老技术破了农业“瓶颈”

  “你们的那一个老技术推广效果如何?”两会上,一些关注“三农”的人大代表,碰见余姚市水利局副总工程师奕永庆代表,便会急切地询问起该市经济型喷滴灌技术的应用效益。

  喷滴灌是一项高效节水、促进植物高产优质的先进技术。然而,喷滴灌亩均2500元的造价,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实在是一笔难以承受的昂贵费用,这让这项先进的“老技术”推广碰到了阻力。

  “农民需要的是廉价和实用的设施,因此要从各个环节考虑如何省钱。”参与了这一工程的奕永庆告诉我们,由他牵头的攻关小组想出了管道塑料化、灌区小型化、主管河网化、微喷水带化、泵站移动化、滴灌薄壁化等“六化”办法,使亩均成本降至600元。

  迄今为止,余姚的喷滴灌推广面积已接近5万亩,居南方地区各县(市)区首位。有人计算过,采用喷滴灌技术后,余姚这些农田一年节支增效2700万元,节水500万立方米。

  “到2011年,余姚的喷滴灌面积要增加到10万亩!”奕永庆代表说,从农民的实际出发,经过技术再创新,推广农民用得起的现代农业技术,这条路走对了。

  一个现代农业模式实现“多赢”

  宁波各大超市卖的蔬菜绝大多数来自镇海“飞洪”,“飞洪模式”是怎么成功实现“双带多赢”的?两会期间,一些关注“三农”问题的人大代表,同样向出席两会的镇海代表问起了这些问题。

  这事还得从2006年说起,那年的春季,镇海区九龙湖镇的农户发现,一大片农田上,忽然间建起了一排排整齐的标准化蔬菜大棚,而且内外设施齐备,大棚喷灌系统,杀虫灯、防虫网,加上纵横的沟渠、田园风格的遮阳大道……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个以镇海飞洪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的农庄,竟还专门设置了一个面积达9000平方米的配送中心,刚刚采摘的蔬菜经清洁、去根、包装等加工流程后,贴上“飞洪”商标,随着一辆辆绿色直通车送往各大超市、卖场。

  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飞洪模式”浮出了水面。即:通过村企共建模式建立基地,然后企业将基地大棚通过返租形式,租给当地农户种植,“飞洪”在技术、生产、销售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服务,并对农户的产品以“保护价”收购,保证其每亩纯收入7000元,按每人管理3亩计算,农户每人收入为2.1万元。同时参与基地建设的经济薄弱村每年可获得15%的稳定投资收益,年均新增村级可用收入7万元,而“飞洪”基地规模也扩大至500多亩。

  “‘飞洪’既带动了经济薄弱村又带动了农户增收,实现了企业、村、农户、超市等多方共赢,镇海区目前正在大力扶持这种模式的发展。”曾亲自撰文研究以“飞洪模式”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陈召华代表说。

  一张“水网”能解半岛之渴

  水资源紧缺一直困扰着半岛居民。象山境内河流短而急,集雨面积小。年平均降雨量1500毫米,正常年份水资源总量9.3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1700立方米,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联网供水真是造福百姓啊,让我们两万多居民头一次喝到了‘比蜜还甜’的自来水!”来自本市最南端的海岛乡镇象山高塘岛乡的楼小龙代表告诉我们,就在前几天,作为象山城乡区域联网供水南部工程一部分的石浦至高塘岛供水工程正式运行了,每天有1万吨优质水从石浦跨三门口大桥流到高塘岛。“2003年大旱,曾经有过八九个月时间,岛上居民每天每人只能分配到从岛外运进来的7.5公斤水,想洗个澡都成了奢侈。”

  在象山代表团驻地,我们看到一份象山城乡区域联网供水的规划建设方案。按照规划,象山计划投入近10亿元资金,用4年时间集中力量开展“二区五片”区域联网供水管道建设。该县的城乡区域联网供水工程全部竣工后,半岛将彻底告别困扰已久的“水荒”难题。

  “渔农村群众居住分散、渔农村供水基础薄弱、供水设施共享性差、水资源紧缺、政府财力有限等因素长期制约着渔农民饮水安全。”在去年两会上就曾提过有关建议的李保卫代表告诉我们,城乡联网供水就是打破供水范围行政区域界限,统筹布局城乡供水基础设施,推行集中连片供水。解决“用水难”是象山的头号民生工程,虽然象山的经济实力不强,但我们勒紧裤带也要把城乡区域联网供水工程干好。

【编辑:吴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