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我市一些公办学校宁愿招收从老家公办学校转来的学生也不愿意接收从宁波民工子弟学校转来的学生,为什么?因为有的民工子弟学校教学质量差……”“在民工子弟学校考90分的孩子,不少在公立学校一测试,只考20多分……”在这次两会上,杨发清和冯海红两位人大代表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教育部门要对我市民工子弟学校加强管理”的建议。
市人大代表、江东区明楼街道林家社区外来人口临时党支部书记杨发清在生活中了解到这样一种现象:我市的一些公办学校宁愿招收从贫困地区转来的学生,也不愿意接收从宁波民工子弟学校转来的学生。原因是,在偏远省份的偏远山区,公办学校的老师也都是师范专业毕业的,管理也基本规范,教学质量也过得去,而我市的一些民工子弟学校,大部分老师没有接受过师范教育,学校的管理也相对混乱。
杨发清代表建议我市教育部门实施帮助民工子弟学校提升教师素质计划。一是切实维护教师权益,将提高民工子弟学校教师待遇列入计划并认真落实,从而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同时吸引更高水平的教师到民工子弟学校任教,从而提高民工子弟学校教育质量。二是加强对民工子弟学校老师的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整体素质,从而使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受到高质量的教育。
与杨发清不谋而合,市人大代表、江北区庄桥中心小学校长冯海红也提出了相同的建议。冯海红代表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学校经常会接收从民工子弟学校转过来的学生,有的学生在民工子弟学校已经上完四年级了,可到学校一测试,水平还不到公办学校二年级学生的水平。这主要是不少民工子弟学校缺少必要的办学经验,依法治教、依法办学意识不强,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在日常教学管理上,常常是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在课程设置上缺少严肃性,随意改变国家教育计划,削减课程的现象比较突出;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学校平时只能应付着上好语文、数学课,而音、体、美、劳技等课由于师资、场地、设备的缺乏或限制,常常是形同虚设,导致学科教学质量低下。办学方向不端正。一些学校惟利是图,对实施素质教育缺少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使党的教育方针得不到很好的贯彻,使作为素质教育核心的学校德育工作常常成为“真空地带”,教育质量无法保证,学生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健康的成长。
冯海红委员建议,我市应该把民工子弟学校的逐步公办化纳入教育发展计划;建立健全帮扶机制,加强公办学校与民工子弟学校之间的结对帮扶,派遣有经验善管理的公办学校副校长担任业务校长,直接管理教育教学工作。同时,教育部门要加强对民工子弟学校的监管,对办学不规范的吊销办学资格。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民工子弟学校总数有120所,学生数96215人,其中民办103所,占86%。我市教育部门已经开始加强了对民工子弟学校的管理。去年1月,北仑区公开招聘2008学年外来工子女学校事业性质教师4名,4位教师的人事关系挂靠公办学校,他们的收入也从1.5万—2万元增加到5.5万元。去年4月,教育部门对来自老三区的民工子弟学校小学语文、数学的52位骨干教师进行了培训,同年7月,教育部门对全市的外来民工子弟学校校长进行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