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每天都面带微笑,显得很乐观。记者 江涛 摄
本报讯(记者 卢科霞)“这个孩子在这里住了近3个月,什么也不肯说,真是急死人了。”昨天,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说,如果这个孩子再不肯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就只有将他送到福利院寄养了。
在北仑获救助
这个孩子是去年11月26日从北仑救助站送到市救助站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的。
北仑救助站工作人员说,当天北仑白峰镇政府接到群众求助,说在街头看到一个流浪孩子,饿得快不行了。于是镇政府派人把孩子送往北仑救助站,因为看上去未成年,按规定只能将他送往市救助站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
经常只笑不答
在市救助站,他每天都面带微笑,事事合作,与他人相处友好。近3个月来,他和工作人员已经很熟悉了,但是只要说起自己的个人信息,他就只有一个表情:只笑不答。
这个孩子看上去只有十二三岁,脸上一直挂着微笑。见到陌生人,会喊“叔叔好、阿姨好”,声音响亮,显得很快乐。问他姓名,他一直不肯说,理由是:“说了,就要被送回家,我不想回家。”进站时,他一口咬定自己是河南人,可是听他的口音,又带着浓厚的四川口音。
不说个人情况
“你读过书吗?”“读过,只读了一年级。”记者拿来报纸让他认字,一些简单的字他认识,如“宁、人、民、大”等,但“打、经、实”等字就不认识了。
“会写自己的名字吗?”工作人员拿来了纸笔。孩子笑着,在握笔前先卷好自己的袖子,记者发现,他握笔的姿势很正确,看上去会写字。他握着笔,要求工作人员:“千万不能告诉我爸爸。”工作人员再三答应后,他拿起笔在纸上胡乱画了一朵小花后放下了笔,让大家颇为失望。
记者和他聊天,孩子虽然笑着,但还是很紧张。他不停地抠着自己的指甲,以致皮破出血。工作人员忙给他餐巾纸捂着,血止了,他拿着纸出门去找垃圾筒。工作人员看到这一幕分析:“他不像是长年流浪在外的孩子,要不然卫生习惯没这么好。”
急寻少年家人
工作人员与他有近3个月的接触,还是有点零碎的线索,他好像有一个姐姐和哥哥,姐姐可能在石家庄,经常听他提起爸爸,很少提到妈妈。他曾向住在一起的人透露过,他姓朱(音),因为口音的关系,似乎也与“钟”姓发音接近。
救助站凭着这么一点线索是很难找到他的家人的。如果读者认识这个小孩,或者曾经见过这个小孩,请与市救助管理站联系,电话:87112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