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建议我市能多办一些工疗机构,让更多的残疾人能够工作并得到康复治疗。”江东划船社区一对70多岁的老夫妻,为了让有精神残疾的儿子能继续工作,奔走了半年。前不久,这对老夫妻给记者打来了电话。
儿子因政策调整而下岗
记者来到了老人家里,74岁的叶瑞芳告诉记者,儿子今年42岁,是一名精神二级残疾人,自12岁发病以来一直由父母照顾。2000年经海曙区民政部门介绍,儿子进入海曙一福利企业工作,但去年下半年,儿子下岗了。原因是我市有了新规定,精神残疾人只有到工疗机构工作,该企业才能享受税收优惠,因为他原先工作的单位不属于工疗机构,不能享受税收优惠,这家企业也就不愿再接纳他了。
“为什么盲、聋、哑、肢体残疾等众多类别的残疾人中,偏偏对精神残疾人员就业的优惠政策只局限于工疗机构呢?而且宁波又找不到相应的工疗机构。”叶瑞芳表示,工作对儿子来说十分重要,而且他完全能够胜任,因为他工作8年间,虽然每天比较辛苦,但因为过上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人也开朗了许多,病情从未复发过。如今,失去工作的他一下子接受不了打击,又变得忧郁、沉默。父母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四处奔走半年没结果
从去年9月份开始,叶瑞芳就精神残疾人员的工作出路问题,分别向宁波市信访局、国税局和市残联等单位作了反映。在去年10月16日市领导接待日上,有关领导曾当场表态三点:一是同厂里再联系,让其继续做工;二是要残联筹划办起工疗机构;三是与当地街道联系安排一个服务性岗位。结果是,厂里说自己不具备安置精神病人的环境和条件,残联说他们只有对工疗机构的审批权,不负责筹建工疗机构,街道说暂时无法提供公益性岗位。去年11月11日,市国税部门也曾答复说,精神残疾人员在工疗机构工作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有关问题已向国家税务总局反映。但目前均没有结果。
“让儿子工作,不是希望他每个月能挣多少钱,而是希望他通过工作稳定病情,增强独立生活的能力。”叶瑞芳告诉记者,他和老伴都已是70多岁的人了,不可能一辈子陪在儿子身边。遗憾的是,快半年过去了,儿子的工作仍没有着落。
尽快筹建工疗机构
“眼下工作难找,残疾人工作更难找,尤其是精神残疾人员。”2月20日上午,市残联教育就业部部长吴道涛在记者采访时,对叶瑞芳儿子的情况深表同情。吴道涛解释说,去年国家出台新的政策,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利用税收政策促进残疾人就业,其中对精神残疾人员作出的特殊规定也具有合理性。问题是,在政策调整之前,整个宁波市本来就没有几家工疗机构,至今也只有余姚和慈溪新设了两家,根本满足不了精神残疾人员的需要。
据了解,宁波现有残疾人35.5万名左右,其中精神残疾人员3万名。所以,要解决精神残疾人员的就业问题,当务之急是尽快筹建相应的工疗机构。市残联欢迎有爱心的企业和单位来积极申报,目前市残联已制订了相关的优惠政策。市残联教育就业部联系电话:87184331。
相关链接
什么是工疗机构
“工疗机构”是指集就业和康复为一体的福利性生产安置单位,通过组织精神残疾人员参加适当劳动和实施康复治疗与训练,达到安定情绪、缓解症状、提高技能和改善生活状况的目的。精神病院附设的康复车间、企业附设的工疗车间、基层政府和组织兴办的工疗站等都属于工疗机构。(记者 王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