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臻)“对于这艘清代沉船,不要说大家关心,我们也很着急啊!”昨日,在宁波举行的首次全国水下文物普查工作会议上,记者们再次聚焦去年在象山海域发现的清代木质商贸运输沉船,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宁波基地办公室副主任林国聪用一句大白话表达专家的感受,他表示:“不过,着急归着急,水下考古不是捞宝,我们必须科学地进行下步工作。”
定陵
十三陵是中国最集中最完整的陵园建筑群,是明朝十三代皇帝及皇后的陵墓,位于北京西北约44公里的昌平天寿山下。定陵修建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规模宏大,仅当年役使的军卒、工匠就达3万余人。里面埋葬的是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位皇后──孝靖皇后与孝端皇后。1956年5月17日,定陵开始发掘。这是中国惟一主动发掘的皇陵,被称为人类近代“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科学调查6月启动
去年下半年,宁波水下考古发现这艘清代木质商贸运输沉船,在沉船遗址表面采集出水“盛源合记”玉印、西班牙银币、青花瓷、铜器、锡盒、陶罐、陶缸、石板等16件文物,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这是浙东海域通过水下考古手段确切发现的第一艘具有较高价值的水下古沉船。
“去年我们只是找到了这艘船,有了精确定位,了解了一些表面情况,今年我们的工作主要是对这艘船做进一步调查,做到更全面更科学地评估。”林国聪谨慎地表示,他举例道,专家届时可能会将船表面稍微挖开点,了解船体保护具体情况,保存完整程度,并进行水下摄影摄像。“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会为下一步打捞工作做预算,看以何种方式,多少设备、专业人员参与这个工作。”据悉,这项工作将在6月启动。
定陵之鉴:金碧辉煌化为灰烬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随后的讲话中提到一桩往事,令记者理解了考古专家的这种审慎严谨态度的原因。董明康说:“定陵内埋葬的是明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位皇后,1956年5月,定陵在一片争议声中开始发掘。当时,在现场打开墓室的一刹那,所有参与者都惊呆了,墓内金碧辉煌、非常漂亮,摄影记者赶紧举起相机拍照,那时还是用镁光灯的,就在闪光灯亮起的一瞬间,大家所见到的一切都化为了灰烬,真正是见光死啊。一起参与考古的原苏联专家马上将棺椁中的丝织品涂上一层药水,这才将丝织品保存下来,但是第二年这些丝织品都板结开裂,最后变成了粉末,“可惜呀,皇帝头发、用的香皂等等,都没能保存下来,文物是不可逆的。定陵的发掘是失败的!”
童明康说:“在这件事情后,关于帝王陵,多年来我们实行的是不主动发掘的原则。”同样,水下考古首先要摸清家底,掌握资源,并加强现场保护。“考古首先要想到的是保护,并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南海一号’、‘华光礁一号’都是这样被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