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博物馆志愿者:为你“牵手”历史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9-03-03 09:47:14

  世界范围内,被生动地概括为“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志愿工作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现在它已经发展成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社会团体,博物馆的志愿者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支。志愿者是一个城市乃至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博物馆志愿者是美的桥梁,它让展品和希望了解展品文化信息的人们靠得更近。

  21世纪初,全世界各大博物馆都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中国的博物馆时代也即将到来。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地博物馆都在充分发挥志愿者在公益文化事业上的作用,志愿者已成为博物馆服务的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

  为充分体现市民博物馆理念,更好地履行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和社会实践义务,早在筹建之初,宁波博物馆就积极开展了志愿者工作。如今,一支体现社会化、专业化、国际化特色的志愿者队伍正在建设中。

  他们是一座座桥

  缩短了观众与展品的距离

  他们是一滴滴水珠

  折射着城市的文明程度

  当我们进入博物馆,隔着玻璃橱窗欣赏各个展馆的文物时,常不免有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的遗憾,此时,如果一名热情友好的志愿者悄然来到我们的身边进行细致讲解,那无疑是锦上添花,让我们产生不虚此行的感觉。

  陈李蕾如今就做着“锦上添花”的志愿者服务工作。今年60岁的她,原是新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校的老师,退休后迁居宁波。去年,宁波博物馆开馆前,她从干女儿那里得知博物馆招募志愿者的消息,于是,两人一起报名加入了志愿者队伍。至今,陈李蕾已经在宁波博物馆义务服务了四次,她主要负责越窑青瓷馆的讲解。她说:“我本身对瓷器、玻璃器皿比较感兴趣,越窑青瓷是宁波瓷文化的代表,过去对它的了解比较粗略,担任义务讲解员后,通过背诵讲解词、网上查找相关信息,渐渐地对青瓷有了更多的认识。”经过预约登记,陈李蕾一般选择在周四去宁波博物馆做志愿者。细心的她,通常会在展厅内仔细观察,看看哪些人需要提供帮助。“譬如一些年轻人在某件展品前逗留的时间相对较长,我就会主动上前去聊一聊,如果他们认可我的讲解,我会十分高兴。”当然,能够长时间、近距离地对着如此丰富的展品,她本人的收获也不小。高兴之余,她也意识到:“一旦参观者提出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我就帮不上忙了,所以希望能找一些关于越窑青瓷的专业书籍多多充实。”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沈晓薇也是宁波博物馆广大志愿者中的一员,当初报名她与不少同龄人的目的相同,那就是给自己多一个锻炼的机会。老家台州的沈晓薇目前读大二,她担任讲解的是宁波博物馆二楼的宁波历史部分,几次服务下来,小沈感触颇深:“我觉得很多宁波人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很浓厚,像我第一次去担任志愿者,恰逢刚刚开馆,那个人真叫多啊!我还看到很多人忙着打电话通知亲朋好友,介绍宁波博物馆的开馆消息,让他们有空也来看看。还有一些老年人,十分热心,甚至还反过来向我‘讲解’他们所知道的宁波历史。”因为平时课业紧张,所以小沈的志愿服务大多选择在双休日。虽然她的博物馆志愿者经历不长,但令她自豪的是,已吸引了身边不少同学对博物馆产生浓厚兴趣,“上周六,我们班上的一大帮同学集体参观了宁波博物馆呢。”

  除了讲解外,博物馆的其他服务还有不少,每一位博物馆志愿者都可以根据自身特长选择适合的工作。来自韩国的金恩惠发挥自己擅长韩文、英文、中文的特点,在宁波博物馆提供翻译服务。采访中,金恩惠用流利的中文介绍说,自己从小学时就跟随父母来到中国,先是住在辽宁省,高中时搬到了宁波,现为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大二学生。她说:“没来这里之前,就知道宁波是一个著名的商业城市,现在当了博物馆志愿者,又看到了宁波历史文化遗产丰厚的那一面。”金恩惠第一次服务的内容是为展品做中英文对照说明,“一起工作的外籍志愿者有五六人呢。”

  博物馆志愿者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接受了严格的报名筛选和口试、笔试,放弃了自己的一部分休息时间,在准备讲解之前要记背大量的资料,在展馆里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而这一切,又都是在“义务”的大前提下完成的。

  博物馆志愿者其实也是博物馆的最忠实“粉丝”,是一群具有较高个人素养、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对文化活动表现出极大关注,同时还非常乐于并能够为博物馆承担一部分力所能及工作的“特殊观众”。当然,他们同时又是其他观众的接待者、引导者、讲解者。志愿者的双重身份,无疑,能够很好地拉近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

  毋庸讳言,博物馆的展品内容和观众欣赏水平之间总是有着或近或远的距离,为了消除这种“观赏鸿沟”,国内各大博物馆如今普遍引入了志愿者团队。正如专家所说,志愿者是博物馆服务队伍的补充和延伸,志愿者把博物馆理念、博物馆知识、博物馆文化进行了更为广泛的社会传播,起到了博物馆沟通社会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相比,宁波的博物馆志愿者队伍建设起步较晚,上世纪90年代末起,我市的一些博物馆才相继出现志愿者的身影。如天一阁博物馆,近年来保持着一支五六十人规模的志愿者队伍,参与者以大中院校学生为主,除了担任讲解外,他们还协助参与博物馆组织的一些主题活动等。

  作为展示人文历史、艺术类为主,具有地域特色的综合性大型文化服务设施,宁波博物馆筹建伊始,就对志愿者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2007年2月,宁波博物馆首次向社会公开招募志愿者,通过层层筛选,符合条件的近百名社会各界人士,成为第一批志愿者。

  2008年是宁波博物馆的建馆、开馆年,也是宁波博物馆志愿者的成长组建年。在这一年中,志愿者的人数由最初的近百人增加到现在的500余人,志愿服务朝着制度化、社会化、常态化方向发展。

  在不长的时间里,博物馆志愿者们践行着无私的志愿精神:2008年10月27日至29日,宁波博物馆向公众免费试开放。志愿者义务工作正式展开,3日内共有23位志愿者到位,他们主要参与义务讲解、大厅服务、意见表的汇总和统计等工作。

  2008年12月5日,宁波博物馆开馆,当天有百余位志愿者作为嘉宾参加了开馆典礼。开馆之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共有171位志愿者参与博物馆工作,累计工作时间达到400余小时。

  牛年春节期间,宁波博物馆迎来了开馆后的第二个参观高潮,每日参观人数不下5000名。看到博物馆工作压力剧增,志愿者们放弃了休假,放弃了与家人共度佳节的机会,坚持到博物馆为广大参观者义务服务。

  春节期间工作的志愿者,以放寒假回家的大学生和在宁波过年的社会志愿者为主。志愿者凌妙丹是中央民族大学的学生,在高中时就曾多次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今年趁寒假回家,成为宁波博物馆的注册志愿者。她先后三次到宁波博物馆做义务工作,初六那天,参观人数高达8000人,为了能让观众顺利而快速地进馆,她一刻不停地协助票务工作长达3小时。

  有一些资深志愿者,平时工作繁忙,就利用节假日坚持到博物馆做义务工作。志愿者姜红是一位年近半百的老人,初二下午,冒着严寒来到宁波博物馆,做了两小时的引导工作。初四下午,身为中学教师的陈健平再次来到宁波博物馆,参加义务讲解工作,这天,他为观众介绍明朝中期宁波地方历史。有观众感言:“听了讲解,比自己看更清楚”。

  宁波博物馆党支部书记董贻安介绍说,宁波博物馆在志愿者理念与服务模式上做了许多探索性的创新,赋予博物馆志愿者“文明标杆”的含义,希望成为一支推进地域文化传播、提升城市文明水准、促进社会文明和谐的积极力量……

  今年,宁波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如果把67万余名各类志愿者比作我们这座文明城市里的“彩虹”,那么,博物馆志愿者就是这道绚丽彩虹中的一滴滴水珠,汇入其中,同样折射着美丽。

  社会化、专业化、国际化——

  宁博志愿者队伍呈现三大亮色

  也许,有心的宁波市民还记得在宁波博物馆开馆典礼上,两名志愿者代表向出席“携手2010:宁波国际博物馆高峰论坛”的中外嘉宾宣读的宁波博物馆志愿者誓词——“尽心尽力,无私奉献,服务公众,回报社会。践行志愿精神,担当历史使命,传承多元文化,推动社会发展,积极支持博物馆公益事业,为弘扬与共享人类文明而不懈努力!”

  据了解,这是目前国内外博物馆诞生的首个誓词,这誓词发出的声音,诠释了“携手2010:宁波国际博物馆高峰论坛”的主题:“21世纪博物馆的核心价值和社会责任”,也诠释了此次论坛诞生的重要文件《宁波宣言》的内涵。2010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将在中国上海召开。宁波博物馆志愿者代表中国博物馆界志愿者形象,首次以国际化的誓词,向国际博物馆协会展示文明风采,深得国际博物馆协会主席阿里桑德拉·库敏斯和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的赞许。

  目前宁波博物馆的志愿者岗位分为日常岗位、辅助岗位、特殊岗位三大类,日常岗位有义务讲解和大厅服务两项,辅助岗位有摄影和文书处理两项,特殊岗位有档案管理、办公室协助、大型活动协助三项。

  虽说是义务性工作,但志愿者工作并非如我们想像的那样简单,我们可以从宁波博物馆志愿者招聘公告中看到许多“条条框框”:要有文物、博物馆的基本知识或历史、艺术、科学知识,愿意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无偿为公众服务;能够流畅使用普通话,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熟悉使用电脑,具有较强的文字处理能力;能够参与设计工作,具有较强的艺术审美眼光;喜欢与儿童相处,具有一定的幼儿教育能力……

  如今,宁波博物馆已着手建立自己的志愿者资料库,在这个资料库里,志愿者个人信息、个人工作记录、志愿者会议和活动记录等,都被一一收录。搜索资料库,不难看出,宁波博物馆志愿者队伍呈现社会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特色。

  社会化:宁波博物馆志愿者主要可分为社会志愿者和学生志愿者两个部分,以社会志愿者为主力,以学生志愿者为后盾。社会志愿者由在职人员、自由职业者和离退休人员组成。学生志愿者由宁波诺丁汉大学、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宁波大学和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组成。

  专业化:志愿者队伍中有不少专业人才,如以教师为主的文化讲解人才,以设计师为主的设计人才。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参与到博物馆的建设中来。

  国际化:宁波博物馆目前已经拥有5位正式注册的外籍志愿者,来自韩国的金恩惠同学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说藏品是博物馆的肉体,博物馆馆舍就是其骨骼,而支撑和指挥博物馆正常运转的,则是专业的博物馆管理人员以及一个特殊的群体——志愿者,正是得益于他们的紧密合作,博物馆获得了灵魂。

  随着志愿者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宁波博物馆将延伸到社会每个角落。据介绍,宁波博物馆今后的目标是努力铸造“三位一体”式的博物馆:以建筑为载体的“实体博物馆”、以网络为载体的“虚拟博物馆”,以志愿者为载体的“社会博物馆”。

  (柯以 师平 潇洁)

  宁博志愿者“招募令”

  如果您热爱博物馆事业,具有文物、博物馆的基本知识或历史、艺术、科学知识,愿意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无偿为公众服务,那么,去应聘成为宁波博物馆的志愿者吧!年龄在18周岁至65周岁,能够流畅使用普通话,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长期在宁波居住、工作、学习的国内外人士均可报名应聘志愿者。

  成为志愿者后,除了参与博物馆的观众接待、咨询与讲解以及其他辅助性服务工作外,还可以免费参观宁波博物馆的陈列和展览,受邀参加博物馆举办的讲座及其他活动等。有意愿者可与宁波博物馆展览教育中心联系(地址:宁波市鄞州区首南中路1000号),联系电话:82815522。

  宁波博物馆有一群特殊志愿者

  在宁波博物馆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个特殊群体功不可没——他们为宁波博物馆捐助藏品,为宁波博物馆“推销形象”,他们是一群特殊的志愿者。

  香港著名收藏组织“敏求精舍”成员庄贵仑先生,祖籍宁波,几年前,当他听说家乡要建设一流的博物馆时,表现出极大的关心和热情,他不但无偿为博物馆提供收藏精品展览,还在香港多方奔走,动员宁波籍名人为宁波博物馆建设捐款捐物。宁波博物馆根据他的特殊贡献,聘请他为“顾问”。

  事实上,与庄贵仑先生类似的特殊志愿者大有人在。他们正充分发挥独特的传播作用、影响作用,为诞生不久的宁波博物馆喝彩、助力。

  邵克萍先生是宁波籍中国当代著名版画家,去年,他将毕生创作的原作木刻版、版画精品和手稿捐赠给宁波博物馆,并发动上海的宁波籍艺术家关心、支持宁波博物馆建设。如今,邵克萍一家已成为宁波博物馆在上海最具影响力的“播种机”和“宣传队”。

  北京大学宁波籍教授陈炎先生,是抗日战争期间著名的“飞虎队”成员,也是中国第一个研究并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的著名学者。陈炎先生自愿把自己的6000多册图书和手稿捐给宁波博物馆,并在北京学术界担当起宣传、研究宁波地域文化的志愿者角色。

  在国外,这些特殊的志愿者被称为“博物馆之友”。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于走进博物馆、利用博物馆的热情与呼声越来越高,国内如上海博物馆等,也成功培养了一批“博物馆之友”,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行之有效的。近年来上博举办的一个个轰动海内外的展览背后,离不开“博物馆之友”的默默奉献。(柯以 师平)

【编辑:沈媛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