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三江口时评  >  快评热论
大医院院长“痛并偷乐着”
稿源: 荆楚网  | 2009-03-04 10:27:00

  在两会前夕,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的一些委员发出了与普通民众不同的声音:中国看病不算难,也不算贵,而是患者求医标准过高,导致医疗资源“拥挤”。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副院长徐勇、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李玉峰、天津金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登岗等委员认为:患者没有“量入而出”,最穷困的病人也希望寻求最好医生的最佳治疗效果,导致费用难以承担。如果病人从新疆跑到北京看病,那已经超出了基本医疗范畴,不能抱怨“看病难”。(中新网3月3日)

  几家大医院的院长“中国看病不算难,也不算贵”的说法,显然超越了普通民众的常识。但正如委员们所说:“看病难”事实上是“看名院名医难”,很多中小医院看病并不难,甚至医生在等待病人上门。但是中国老百姓偏偏“没有正确的就医观念”,不去小医院看病,而要去大医院连夜排队、睡大厅,给院长大人们找麻烦。

  为什么?是因为我国的医疗资源分配极不合理,优质的医疗条件、优秀人才都集中在了城市、东部发达地区和大医院,让百姓看病不得不去大城市、大医院,造成“看病难”。在1990年,城市和农村的卫生费用之比约为1:1,2005年却变成了2。64:1。2006年,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最高的省份上海为6。81张,最低的贵州仅1。69张,两者相差4。03倍。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最高的省份北京为10。58人,最低的还是贵州,为2。10人,两者相差5。04倍!

  就拿温总理在天津火车站偶遇的白血病患儿李瑞来说,他的家在河北偏远农村,却赶往天津治疗,为什么?因为大城市大医院的医疗条件好。新疆病人往北京跑,也是因为北京占了全国医疗资源的大头,挤占了新疆的份额。

  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就这仅有的2%,以1998—2003年为例, 80%集中在城市,这其中的80%又集中在城市大医院。大医院条件好、待遇高、容易出成绩,优秀人才挤破头要进大医院,这又进一步拉大医院和中小医院的距离,患者更往大医院跑。于是产生了马太效应。或者说,大医院的进步是以损害小医院为代价取得的。

  既然大医院掌握了优质的资源,患者当然要去大医院,这是客观必然,不是由于“不理性的就医意识”;相反,大医院拿了80%的医疗资源,有什么理由把患者推向只拿20%资源的中小医院呢?

  难道大医院的院长不明个中原因吗?在上海的一个电视谈话节目里,某上海头牌大医院的院长在那里“倒苦水”:医院人满为患,医生工作强度大,患者看病要有理性选择,可以去……当年就有一位嘉宾打断他:院长你其实是痛并快乐着,现行的倾向大医院的分配模式,你们是最大的受益者。如果医疗资源平均分配,患者流向中小医院,你就真的急了!

  可见大医院院长“痛并偷乐着”,作为现行制度的最大受益者,他们的利益和广大百姓、甚至广大基层医疗工作者的利益相背离,形成既得利益阶层。希望他们的“另类”的“看病不难”的观点,不要在两会上左右了政策制订。(沈彬)

【编辑: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