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突发·现场
21世纪:志愿者成为学雷锋的新名片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9-03-06 07:55:52

志愿者清理垃圾。

  开栏语

  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中国青年用满腔的热血,抒写了一部青年史诗的开篇。当代新青年吹响时代的号角,留下了奋进的足迹。本栏目将记录90年来,那催人奋进、让人温暖、让人回味的一首首青春之歌。

  雷锋,一个温暖的名字。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四明大地立即掀起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这是志愿者行动的雏形。昨天是第46个学雷锋纪念日,也是第10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和第二个浙江省志愿者日。由此让许多人不禁回忆起当年自己学雷锋的情景,那是关乎青春、关乎温暖、关乎责任、关乎幸福的回忆。

  上世纪60年代:雷锋做啥,我们也做啥

  跟共和国同龄的陈玉庆老人回忆,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时自己正上初中,学生学雷锋就是被分派到大街小巷去打扫卫生。“甚至有一段时间我认为,学雷锋就是打扫卫生。学校、老师一声令下,我们就争先恐后地抢工具,排着整齐的队伍,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去消灭垃圾。”

  60多岁的退伍军人刘定期说起了当年在部队里学雷锋的事。他说,“雷锋是从部队里走出来的英雄,只要是雷锋做过的好事,我们都想做。”每次休探亲假回家,他在路上都想着法儿地学雷锋,帮列车员拖地,给同车的老人倒热水,帮人带小孩,帮下车的女同志扛行李。

  刘定期老人说,当时部队里有一位首长,学雷锋的劲头比年轻的战士还要高。一连几天,战士们发现,每天清晨,战士们的脸盆及刷牙杯里装好了水,出操回来,室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后经几天观察,战士们才发现是首长做的。

  “雷锋做啥,我们也做啥。”这是当时部队学雷锋的口号,部队官兵也是这样做的。

  上世纪70年代:干好本职工作就是学雷锋

  上世纪70年代学雷锋的主力军是中小学生。当时正在读高中的赵永虹回忆:“当时学校对学雷锋做好事有奖励,为了得到奖赏,有时候就把自己的钱和物‘拾金不昧’地上缴。”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社会上最主流的声音是:干好本职工作就是学雷锋。

  宁海的鲍作益是1978年受团省委表彰的浙江省学雷锋积极分子。当年鲍作益是宁海城关供销社的农技员。他说:“当时农民们知识水平比较低,不会配化肥、农药。我在店里一遍遍教,有些人还听不懂,我就跟着他们到田头去,为他们现场演示。个别人看了演示也不会,我就直接把施肥的活也包了,有些农民兄弟就夸我是活雷锋。”

  不过,鲍作益能成为学雷锋积极分子,还是靠他的“创新”。那时生产队化肥奇缺,粮食产量上不去。鲍作益的脑子很活,跑到省里的农技公司找新研制的化肥,因为新出来的化肥别人都不敢要。鲍作益先在自家田里试了几个月后,发现效果不错,于是大胆推广,于是那年的粮食产量就飙升了。鲍作益还成了全国劳模。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雷锋重在日常点滴

  施帮林今年43岁,是1993年受表彰的学雷锋先进个人。上世纪80年代他在读书,当时的《雷锋日记》开始流行,中学生人手一册。他说,每年3月5日,学校就号召每班开班会,学习雷锋精神。有的班级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学校附近找一个孤寡老人或残疾人,一到学雷锋纪念日就上人家里去,收拾屋子、擦玻璃、表演节目。

  施帮林高中毕业后,在村里承包鱼塘养鱼,成了村里先富起来的人。当时村里许多青年也想养鱼致富,他总是无偿地提供技术指导,出借养鱼设备。有些村里人创业时资金周转不过来,他就免息借给别人。施帮林说,他没想到,他会被评为全省学雷锋先进分子。

  现在的施帮林是慈溪周巷环卫所所长,他现在要求环卫工人拾金不昧,归还失主不能索要报酬。他对工人强调:那是做人的基本道理。

  21世纪:做志愿者成为新时尚

  1994年,团市委响应团中央的号召,在“学雷锋”基础上正式启动了我市的青年志愿者行动。15年后的今天,共有67万名志愿者活跃在志愿服务岗位上,“雷锋精神”常驻四明大地。

  “学雷锋”已经很少被人提及,但是做志愿者却成了甬城时尚。2007年,第十届宁波国际服装节计划招募10名翻译志愿者,没想到好几百人报名,最后420人进入面试。一名在银行工作的女士开着一辆宝马车前来应聘,要求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我们在进行志愿服务时,享受到了快乐,收获到了这个城市的认同。”从一名外来打工青年到社区志愿者,再从志愿者到社区干部的陈玄光说。

  北京奥运会期间担任志愿者的宁波姑娘邵淑瑜回忆说,奥运会期间为来自五湖四海的中外运动员、教练员、游客、观众服务,真正体会到身上担着一份责任与义务是多么光荣,有时还会听到外国友人用“雷锋”这个词夸赞自己。

  记者 卢科霞

  实习生 吴彩虹

【编辑:沈媛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