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铃其实挺实用。
动感单车这几年颇为风靡。
跑步机——最普及的家用健身大件。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健身器材因此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然而,人们在购买和使用健身器材的过程中,仍存在不少误区。
健身器械可以简单地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跳绳、拉力器、哑铃等价格便宜、体量很小的健身器材;另一类就是体量比较大的健身器材,像跑步机、划船器、动感单车、踏步机、多功能健身器等,占地面积相对较大。跑步机是最普及的大件健身器材,据有关调查显示,有意购买健身器材的消费者,40%会首选跑步机。
如果你准备买健身器材,或者你家里已经有健身器材,本期《运动都市》几位读者的亲身经历,再加上专业健身教练的现身说法,想必能给你一些启发。如果你仍然对此不甚明了,那就不妨像记者所说的,“先练再买”。
“跑步机买来只用四五次”
家住江北的王先生在新房子装修后,就买了一台跑步机,到现在三年过去了,跑步机只用了四五次,王先生告诉记者,上一次用这个跑步机已经是两年前的事了,现在跑步机摆在书房里,看着都心烦。
王先生告诉记者,当初花2000多元买这台跑步机,是想以后在家里可以多锻炼一下:“工作时间久了,体重比读大学时重了10多公斤,当时想在家里有台跑步机,运动的机会会多一些。”但是王先生的新鲜劲持续了不到一个月,“刚开始时用了几次,之后慢慢忙起来,就忘了再去用它了。这台跑步机当然没有健身房的跑步机好,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家里没有气氛,不像健身房,有很多人一起跑,能互相带动,还有背景音乐,练起来比较带劲。”
不过,虽然不在家里跑步,王先生一样有锻炼的习惯,他现在更多的是打羽毛球,“还是约朋友打打球更有兴趣,不会觉得枯燥,锻炼的效果也更好。”
王先生早就后悔买了这台跑步机,如今放在家里,用不到,还占地方,成为一件并不美观的装饰品。王先生表示,他可能会想办法处理掉这台跑步机,送人或者放在网上卖掉,他甚至跟记者开起了玩笑:“你要吗?便宜卖给你。”
“搬新家还要再买健身器材”
与王先生不同,张女士家的健身器材利用率就高得多,他们家一台跑步机、一台自行车,已经用了超过10年,不久他们就要搬新家了,添置新的健身器材已经列入张女士的计划之中。
张女士1997年就买了一台跑步机,“那时刚结婚,家里有一个露台,我们做了个阳光房,想充分利用起来,再说结婚时我先生已经很胖,比在大学时胖了三四十斤,也想减肥,所以就买了跑步机,当时花了2000多元,算不错的了。”张女士告诉记者,他们家跑步机的利用率挺高,“反正我先生没事就在上面折腾。”
除了跑步机,张女士家还有一台自行车,这是结婚时朋友送的,“相比跑步机,自行车用得少一点,但这个东西比跑步机小,在家里比较好放,挺方便的。”
张女士的老公姜先生在家里只是“随便练练”,他在健身房也办着年卡。不过他们的新房子里依旧给健身器材留了位置,“应该还会买跑步机、自行车什么的吧,毕竟这些东西最方便最实用。”新的健身器材使用率会有多高,这个问题张女士还没有考虑,“有健身器材在家里,总会督促自己多运动一点吧!”
“器材不必多 健身看实效”
像艾先生一样保持着良好健身习惯和规律的人不多,他曾经也是健身房的常客,每周四次,每次两个半小时,锻炼的内容都差不多,一些简单的力量训练,然后是瑜珈。在健身房练了一年后,艾先生发现这样在路上花费的时间太多,而他在健身房也用不到太多器材,于是在健身卡到期后,艾先生开始在家里健身。
艾先生不是宁波人,只是总公司宁波办事处的负责人,他在市中心一处写字楼有自己独立的办公室,楼上是办公室和卧室,楼下就是他每天锻炼的地方,他的健身器材并不多,一个大件都没有,一组哑铃,一个健身凳,一张瑜珈垫,仅此而已。艾先生有自己的训练方法,他买了很多健身方面的书,凭着这些书的指导,他用几副哑铃就能练到大部分肌肉。不过相比肌肉训练,他更重视的是身体的平衡和协调,所以他每次花很多时间做瑜珈,艾先生告诉记者,几年坚持做瑜珈,收获很多,一天繁忙的工作后,练练瑜珈就能让自己平静下来,而在工作中很容易劳累的部位,像腰部、颈部,通过瑜珈的锻炼都能得到很好的缓解和放松。
艾先生告诉记者,在家里健身首先要有很好的自觉性,否则看一看电视或者上上网,都会分散你的注意力;其次要更懂得锻炼方法,因为家里没有教练给你指导,所以要多看些指导书;最后,如果有可能,让你的家人跟你一起锻炼,这样能互相带动,健身的气氛也会好一些。(记者 李华军/文 胡龙召/摄)
专家建议
买不能盲目,用更要清楚
就购买以及使用家庭健身器材的问题,记者采访了一兆韦德健身俱乐部的教练总监陈晨。陈晨认为,如果能在健身中心、在健身教练的指导下坚持运动,效果当然最好,如果条件不允许,买些健身器材在家锻炼也不错。但是购买什么样的家庭健身器材,以及怎样合理使用,消费者心里必须十分清楚。
购买不能太盲目
“不少人甚至还没有弄清某些健身器材的功能就迫不及待地掏腰包,但新鲜劲儿过去了,器材的使用率很低。”陈晨表示,在购买健身器材之前,消费者首先要明确自己健身的目的。陈晨说,减肥、增肌、强身和病后恢复所使用的锻炼方式和器材都是不同的,因此选购健身器材时要有针对性,有的人比较胖,需要减脂,应该选择有氧运动器材,如跳绳、跑步机、动感单车等。有的人比较瘦弱,需要增肌,可以选择哑铃、杠铃、拉力器等力量器械。如果你实在不知道买什么,不妨听听专业人士的推荐,如健身中心的教练等。
电视购物须小心
在购买健身器材时,一定要去正规体育用品商店,要买有一定信誉度的品牌健身器材。健身器材如果质量不合格,会有很多安全隐患,健身不成反而伤身。
就算是简单的哑铃,也存在缺斤短两的问题,最好随身带上弹簧秤,称称重量。材质上,橡胶哑铃比电镀哑铃更安全,也不会生锈。但是橡胶哑铃如果橡胶气味太浓,或者与螺丝发生粘连,都是不合格产品。另外像拉力器,如果弹簧脱钩,也会伤到锻炼者,这样的事情已经有不少先例。
电视购物上推销的健身器材,最好不要轻易尝试,像前些年流行的甩脂机,一度甩出了很多问题,时间证明,这是完全不科学的健身器材,现在早已悄然退市。
方法比器材重要
把健身器械搬回家后,先别急着开始锻炼。如果对器材的性能不够熟悉,对健身常识又一知半解,盲目使用家庭健身器械,很可能会造成运动损伤。因此,一定要在使用前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器械性能及注意事项,制定科学的锻炼方法,这样才能达到最佳健身效果。
在家中锻炼时,缺乏专业指导,所以自己要通过看书,看DVD,或者请教专家,多掌握一些科学合理的健身方法。
坚持才是硬道理
在家中锻炼,枯燥艰辛远胜于在健身房锻炼,并且短时间内看不出效果,致使很多人无法在家中坚持锻炼。
研究表明,决定健身效果的,往往是一段时间内的运动总量,而不是某一次运动量。不管在家里锻炼还是在健身房锻炼,只要长期坚持,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你家里有健身器材,那就不要让它继续“冬眠”了,想办法利用起来,只要长期坚持,一定会受益无穷。(记者 李华军)
记者观点
先练再买
如果您没有健身的经历,对健身器械完全不了解,我劝您先别急着买,先去健身房练练,就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了。
记者本人也有长期健身的习惯,健身房里的各种器械,我都非常熟悉,不谦虚地说,我也算半个健身教练了,所以如果我要买健身器材,我知道我要买什么。
我不会买跑步机,好一点的健身房,里面的跑步机都是国外进口的,一台跑步机要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个头也大,不是一般人负担得起的。几千元的跑步机也有,但跑起来震天响,恐怕会让您的健身过程很不愉快。
我会买哑铃和杠铃。在健身房里,练力量的器械很多,一个很大的器械可能只有一个小小的功能,器械做得很大很结实是为了确保使用者的安全和舒服,但这些力量器械的大部分功能,通过哑铃和杠铃都能实现,只要您掌握正确的健身方法。
我可能还会买自行车和划船器,因为这些东西占的地方不是很大,并且用起来很方便,也没有那些让人烦躁的声响。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没有指导意义。我想给您的建议就是,“先练再买”,如果您坚持去健身房,坚持锻炼,并且多向教练请教,不出半年的时间,您就是健身专家了,需要买什么健身器材,自然心里有数。(记者 李华军)
教练开讲
陈晨,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AFAA美国有氧体适能高级培训师,拥有AFAA所有证书,包括普拉提、踏板、单车、私教、产后恢复等。现就职于宁波韦德健身有限公司,任教练总监。
有氧运动知多少
有氧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体育锻炼,也就是说,在运动过程中,人体吸入的氧气与消耗的氧气相等,达到生理上的平衡状态。是不是“有氧运动”,衡量的标准是心率,因为有氧运动的主要作用是提高人体的心肺功能,心率保持在110-150次/分钟的运动量为最佳有氧运动,此时血液可以供给心肌足够的氧气。
有氧运动的特点是强度低,节奏强,持续时间长。建议每次锻炼的时间不少于30分钟,每周坚持2至3次。这种锻炼方法的好处是氧气能充分酵解体内的糖分,并可消耗体内脂肪,增强和改善心肺功能,预防骨质疏松,调节心理和精神状态。
如果您的体重超标,想要通过运动来达到减肥的目的,建议您选择有氧运动,比如慢跑、骑自行车、爬山、有氧舞蹈等,这些运动不仅能够达到消耗体内脂肪的目的,而且对于预防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有显著疗效,并可以提高造血功能,增强免疫能力等。但必须你的运动确保达到以下三个指标:
A.时间:持续不断20分钟以上;
B.频度:每周2—3次;
C.强度:运动心率在75%左右(须大肌肉群参与)。
下期开讲
让你的孩子练什么好?
《运动都市》第一期,我们带读者体验了李小龙所创的截拳道,当时就有家长提出,截拳道是很棒的功夫,但是否适合小孩子去练?毕竟截拳道的招数都很生猛,攻击性很强,小朋友如果学会了,会不会在玩耍的过程中伤到同伴?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让自己的孩子练什么好?到底什么样的运动项目能让自己的孩子更加健康茁壮地成长,对他们的个性发展会更有帮助?
下期《运动都市》,我们将请几位家长现身说法,谈谈他们引导孩子锻炼的心得体会,也会采访专业的教练和体育老师,以及有关方面的专家,看看他们有什么建议。
如果你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困惑,欢迎来信跟我们交流,来信请寄lhj@cnnb.com.cn,也可发短信至13857870765,我们的记者将与你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