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区县(市)  >  奉化
奉化西坞现晚唐五代越窑遗址内有脉枕
稿源: 东南商报  | 2009-03-11 09:09:22

  脉枕:宁波考古史上第一次发现这种形状的器物。专家解释说这叫脉枕,是古代人中医号脉时用的,届时病人将手腕放在枕上让医生号脉。记者看到脉枕状如现在的枕头,碧绿发亮,上饰荷花纹路,非常精美。

  盏托:这是古人喝水茶托,出土于唐窑中,造型稳重端庄,釉色滋润典雅,构图非常美观。陆羽在《茶经》中曰:“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并作出了“邢窑白瓷不如越窑青瓷”的结论。

  韩瓶:只有宁波称这种形状的瓶子为韩瓶。这里有一个传说,当年南宋著名抗金将领韩世忠曾在浙东一带带兵打仗,他用这种瓶子装水让士兵喝。宁波人为了纪念他,从此也将日常所用的瓶子称为韩瓶了。

  本报讯(记者 李臻)奉化西坞发现了晚唐至五代的6座越窑遗址,潜在价值无法估量,这也再次证明了宁波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特殊地位。在这次发掘中,考古队员发掘出近千件器物,包括碗、盅、盘、钵、壶、罐、瓶等类型以及大量烧制瓷器的窑具等。昨日,记者赴考古现场采访。

  今年1月至3月,为配合甬台温高速公路奉化服务区工程建设,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奉化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对该建设工程所在的奉化市西坞街道下宅弄村于家山一带进行了先期抢救性考古勘探和发掘。截至日前,考古工作人员已在于家山北侧发现并清理晚唐五代越窑遗址6座,同时出土一批同时期青瓷器物标本和制瓷用具。

  据本次考古领队李永宁介绍,发现的6座窑址均为依山而建的龙窑,由于历年水土流失和耕种影响,窑床结构多已残损毁坏。其中,唐窑堆积在一座宋窑的下面,说明古人反复利用了这块场所。

  在考古队的驻地,记者看到已经发掘出的10多筐出土物,主要有各类型瓷器和窑具,大多为素面,也有一部分是有荷花纹装饰。“根据这些出土器物的形制特征判断,窑址使用年代大约在晚唐至五代时期。”李永宁说。“我国水下考古时曾在沉船打捞出的瓷器,和这里发现的一模一样,饰纹中有荷花纹,说明这里出土的瓷器外销日本等地。”

  专家认为,奉化西坞于家山晚唐五代窑址是近年来宁波地域继东钱湖郭童岙窑址之后又一次大规模发掘的越窑遗存。它的发现与发掘,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越窑青瓷的时空分布及其发展流向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解密越窑

  选址三秘诀

  据介绍,这些窑选址很讲究。首先是依山而建,这样可以将火吸上去,有助于提高炉温。其次是作瓷器需要大量用水,这里前面有条东江,取之不尽。再者,这里的群山富含瓷土,用之不竭。正是这3点,让这里成为建窑宝地。

  窑址内没有好瓷器

  在每座越窑的一侧,考古人员都发掘出厚厚的瓷器堆积层,成了一座座小山丘。“在窑址中是不会有什么完整、精美的瓷器的,值钱的东西早就卖掉了。”李永宁告诉记者,古人烧出的残次品会顺手倒在窑附近,日久天长就堆积成了小山丘。

  宁波考古史上第一次发现脉枕

  ■新闻链接

  越窑青瓷的历史堪称中国半部陶瓷史。以上林湖地区为代表的越窑青瓷,是中国窑瓷中最富盛名的瓷窑,其制瓷技艺、装饰工艺和造型水平,均凌驾于其他窑址之上,被其他瓷窑借鉴和引进。

  越窑青瓷经历了从东汉到南宋1000多年的烧造历史。

  《宁波市志》中记载,瓷器同丝织品一样,成为明州港输出的主要商品,在唐代,开辟了从明州通向海外的“陶瓷之路”,北达高丽,东至日本,而且远销非洲。越窑的生产工艺对朝鲜半岛、日本的青瓷生产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此之前,我市发现的越窑青瓷遗址主要集中在上林湖、东钱湖畔。

【编辑:范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