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焦点报道
南塘河街区将现南门三市盛景
稿源: 宁波晚报  | 2009-03-11 13:38:57

  图①:南塘河历史街区内很多建筑具有历史感。

  图②:众多河埠头,居民依然在使用。

  图③:一些民宅显得简陋破败。

  (王勇 摄)

  按照规划,未来的南塘河历史街区将分为5大功能区。

  文化展示区:以袁牧之故居等历史建筑为核心,努力打造成江南地区具有影响力的电影博物馆;以袁氏居宅建筑群为核心,构建一个地方戏曲、地方语言爱好者学习交流的场所。

  传统商贸零售区:以传统手工艺体验式工坊、土特产经营、特色餐饮为主。

  餐厅酒吧娱乐区:以旅游观光、酒吧餐饮、商业、旅馆功能为主。

  机构办公会所区:以小型机构商务办公为主。

  商贸住宅综合区:混合商业、商务、文化娱乐及部分居住功能。

  街区的前世:

  南门外盛极一时的商业中心

  据《宁波市志》所载的宁波古城地图显示,南塘河与南郊路相互依存的现南塘河历史街区,当时位居古城南门“长春门”之外,挟古城内外的水陆要冲。重要的地理交通位置,让这个街区成为数百年间宁波古城南门外盛极一时的商业中心。

  南塘河历史街区古时呈清晰的“一河一街一市”格局。

  “一河”就是南塘河,是晚唐时的杰作,被称为滋育古明州城的生命之水。清代以前,南塘河被称为甬水,是古明州“三江六塘河”之一。南塘河源出它山,从城南经古城“甬水门”(又称“南水关”,是舟楫入城的通道)边的“水门”入城,止于日、月二湖,长达25公里。

  “一路”即南郊路,是古代宁波出府城南门通向奉化、台州的通衢大道,与府城南北中心大街镇明路处在同一中轴线上。这条路实际上是镇明路出城后的延伸段。

  “一市”为“南门三市”。明代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确定“甬水桥里”的“南塾墟”逢三逢八为市集,称“长春门外南廓市”,俗称“三市”。旧时每逢市集日,来自城南四乡的舟楫,满载本地的土特产来此进行贸易。“三市”是当时城内最繁华的集市,一直延续至今。民国《鄞县通志·文献志》关于城厢乡风礼俗有这般描述:“南门有三市,西门有八市。三市多竹木畜类,有事之家率于此以购鸡鹅鸭;八市则多蔬菜行,盖皆由余姚及鄞西乡而来也,船舶争集,人民杂遝,夹道商铺,鳞次栉比,一如江东。”

  规划部门人士表示,作为宁波最古老、最繁荣的农贸市场,“南门三市”堪称甬上商贸文化的源头。

  丰富的历史信息:

  古桥古亭河埠头,

  还有规模庞大的名人故居

  在现在的南塘河历史街区内,还留存有丰富的历史信息。

  走在南塘河边,可以发现,众多的河埠头依然在供河两侧的居民洗衣、洗物之用。

  市级文保单位、始建于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重修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的甬水桥,横跨南塘河,不时有人推车、步行过桥。这座古桥曾是古明州通向浙南和浙西的咽喉要道。据1980年的统计资料,甬水桥下年客运6000人次、货运60吨,每天至少有40班航船从甬水桥下通过。

  走在南郊路上,你会看到横跨路道的一个亭子。这个亭子建于清光绪年间,传统的硬山顶,用8根方形石柱承托木结构梁架,面阔三开间,明、次间柱子各有一副清人蒋鸿铨书写的对联。规划部门人士介绍说,这是宁波城区内仅存的一个过街亭,名“永善亭”,现为市级文保点。

  在这个历史街区的惠赐巷、杨家桥巷、鹅场跟等传统街巷里,还隐有规模庞大的名人故居。其中包括南宋“淳熙四先生”之一袁燮及其后代世居于此的袁氏家族建筑群、新中国电影事业开拓者之一袁牧之的故居等。另有关圣殿、余氏宗祠等清朝晚期的建筑。

  街区的现状:

  破败老街老屋即将拆迁

  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规模旧城改造,导致宁波中心城区的许多历史街区、古建筑遗存被破坏,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房地产开发建设加速了这一进程。虽然南塘河历史街区是极少数得以幸免的历史街区,其中的大量历史建筑迄今尚属保存完好,但随着城市生活形态、交通方式、商业模式的变化,南塘河的水运功能已经消失,“南门三市”已人丁稀少,街区的发展已经明显滞后。

  昨天,记者走进南塘河历史街区,看到的建筑绝大多数是今人搭建的矮砖房,互相交织的电线、晾衣绳让这个街区的天空显得无比凌乱。南郊路上、小巷子里,污水污物随处可见,历史建筑如袁氏居宅的院子里挂满了衣物,似有很多人家居住。事实上,据规划部门人士介绍,近几十年来,街区内的街巷、古建筑及基础设施普遍破败失修,住宅内部的居住和生活条件也极其简陋,居民居住环境恶劣。

  根据南门派出所提供的人口资料,规划范围内的南塘河历史街区户籍人口为1493人、626户。街区人口密度为3.7万人/平方公里,传统街区超负荷地承受着高密度居民的生活。

  “我在这里住了30多年。现在还在这里住的,除了我们这些老人,就是外来的务工人员。”在永善亭边的一间矮小砖房门口,60多岁的周老伯告诉记者,“不过这里就快拆迁了。”

  拆迁的消息已经传遍街区。昨天记者遇到的街区居民,很多都聚在一起讨论拆迁的事,赔偿标准、拆了之后到哪里买房或者会分到哪里的房子,这些都是大家关心的话题。一位大妈骑上电动车,回头跟街坊说:“到南苑小区看二手房去。”

  上月27日,市房产管理局在媒体上同时发布了8则拆迁公告,其中3则与南塘河历史街区有关。按照公告,街区内南郊路、鹅场跟、惠赐巷、杨家桥巷、南社坛巷、永春巷、船埠巷等处的部分房子,都在拆迁范围之内。这些拆迁项目,是服务于“中提升”十大功能区块中鄞奉路滨江商务居住区的建设。

  保护性规划编制完成:

  先“初步愈合”,后“造血再生”

  昨天,记者从规划部门拿到了新编制完成的《南塘河历史街区保护性详细规划》。

  就南塘河历史街区具体的保护、修复和改造方案,规划提出了“愈合”这一概念:先“初步愈合”破损了的历史街区“肌肤”,包括修复街区传统的街巷格局、整修街区内的传统建筑和基础设施等硬件;然后“造血再生”,逐步迁出历史街区中现居住的“无修复能力的弱势群体”,引入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且有能力承担起持续保护传统建筑、历史街区责任的社会人士、机构,从而恢复历史街区承载社会、历史和人文的原有功能和再生机能,并使其持续生长。

  在“初步愈合”阶段,规划明确指出,必须保护街区内民居“大屋顶”的屋顶风貌格局;保护街区的“街道—巷道—建筑庭院”和“街道—巷道—河道”的街巷格局,保留并恢复南郊路、杨家桥巷、惠赐巷、永春巷等主要街巷,维持历史尺度;恢复传统建筑的庭院和天井;保护“前街后河”的典型江南水乡景观;恢复“南门三市”的商业意向——“一条泛着古风的青石板小街,两旁都是古色古香的小楼,所有的门口上方都挂着招牌”;恢复南塘河畔众多的河埠头,对需要修缮的埠头,尽可能按原样,采用传统材料。

  同时,保护街区内的文物建(构)筑物,修缮或迁建历史传统建筑,对一般建(构)筑物或更新或拆除。规划特别强调,对于每一栋形态尚存的古民居建筑,都必须根据其损坏程度、构件的部位等制定出相应的更换技术方案,所有木制构件均应采用相同材料、工艺进行复原。配套完善街区内的公共基础设施,包括给排水、供电供气、电信网络、消防系统等。

  在“造血再生”阶段,规划强调,引入高层次社会人士、机构入驻南塘河历史街区,是提升该历史街区文化品位、恢复“南门三市”历史人文持色、最终解决历史街区可持续保护的根本出路。这些高层次社会人土包括: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文人、艺术家、海内外社会成功人士、事业成功人士等。

  值得关注的是,《南塘河历史街区保护性详细规划》特别指出,历史上的“南门三市”盛景,是由现规划范围内的南塘河历史街区和街区北侧的南郊路历史地段共同构成的。而现在,尹江路北侧的南郊路历史地段,实际上已被分割为两块:一块由百家缘超市、云海小区、都市风华小区等新建建筑共同组成;另一块在铁路北面、鄞奉路与长春路交叉口西南侧——即已拆除的三市大厦后面的破旧建筑群,该地块中间是南郊路,现在路口原三市大厦旧址上已树有“长春门遗址”碑。规划因此建议,今后应设法贯通南郊路传统街巷,联系南北两片,并向南延续,以更充分地展示“一河一街”的江南水乡景观。(记者 程旭辉)

【编辑:胡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