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生态行 高科技环保设备让人大开眼界
稿源: 东南商报  | 2009-03-13 08:00:23

 

志愿者在慈溪风力发电场留影。

志愿者了解杭州湾湿地生态情况。记者 王鹏 摄

宁波和舟山的志愿者探访姚江。

  镇海环境监测监控中心、慈溪风电场、杭州湾跨海大桥、杭州湾湿地……昨天,环保志愿者们的行程安排得满满的。行程结束时,大家都觉得收获颇丰。

  昨天,四城市探访队来到镇海环境监测监控中心,在听了介绍、看了相关演示之后,探访队员们一个劲地感叹:“这些东西真先进,让我们开了眼界。”

  镇海环境监测监控中心是我市构筑全方位环境监测监控体系的重要载体,包括镇海区环境质量演示中心、应急事故处置指挥中心和公众环境保护教育基地。

  进入宽敞的演示中心后,映入探访者眼帘的是宽大的电视墙,屏幕上是镇海城区的实时画面,画面中街道上的车辆清晰可见。

  “这是我们的高空监控装置拍下来的,它可以监测方圆5公里的城区,哪里焚烧垃圾,哪里出现应急事故,我们都能及时得到现场画面,为快速处理事故提供保障。”监测中心工作人员介绍,除了高空监测装置,这里还配备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移动应急环境监测车,该车每辆430万元,具有应急监测、特殊污染因子移动监测和数据自动传输功能,能够分析检测空气中数十种不同气体。

  除了采用这些高科技手段,镇海区也没有放弃传统的样本采集方法。为了得到更全面的资料,镇海区与社区合作,在辖区内8个不同社区,按照楼层、朝向、年龄等不同层次,选取了数十户居民代表,给他们发放气体、液体“样本采集器”,请他们随时关注自己周围的异常气味,并根据自己的感受记录“民情日记”,及时向监测中心报告。

  监测中心还向探访者们演示了三维定位图示。潘炯炯是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环保专业二年级学生,边看演示边感慨:“我们学校没有这样的设备,我实习的嘉兴环保局也没有这样的设备,这次让我长了见识。”

  潘炯炯说,这次参观她有两个感触,一个是感到压力,要干好环保事业不仅仅是“拿个瓶瓶罐罐倒来倒去就可以应付的,应该全方位地学习更多的知识,包括化学、电子、机械等”,另一个感触就是,各级政府不惜重金投入环保,说明环保事业大有可为,她更坚定了学好专业的信心。

  探访队伍中还有四个城市环保局的工作人员,嘉兴市环保局办公室陈副主任参观监测中心后告诉记者,镇海区的“民情日记”的做法值得推广,不仅能够从中获取有用数据,更重要的是借助这个行为,可以让更多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体验环保、接受环保,并自觉为环保贡献力量,“实际行动比任何宣传都重要。”

  湿地将成鸟的天堂

  “大桥来了好多次,来湿地却是头一回,不知道以后会变成什么样?”从大桥上下来,杭州湾湿地就成了志愿们讨论最多的话题。

  车子在相关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开到湿地,刚下过雨,道路泥泞,汽车一路颠簸,两边是滩途、水塘、芦荡。湿地管理处的工作人员连叫可惜:“你们来得不巧,要是再暖和些,等到草长莺飞的时候,这里漂亮多了。”

  湿地项目前期筹建办公室副主任查文涛说:“湿地是地球上具有重要环境功能的生态系统和多种生物的栖息地之一。我们现在的开发是对曾过度开发的沿海资源进行持续的种群恢复。这是生态开发,你看不到工业化的痕迹。”

  车开出去20多分钟,四周很安静,间或能听到一些鸟叫,让大家兴奋起来。查文涛说,他们的开发也是因地制宜,有的地方通过围垦滩涂,建成淡水沼泽地,为鸟类和各种陆生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有的地方维持现状以促进生物多样性,有些植被保护较好、种群数量较多的地方将建成湿地种群恢复核心区,严格禁止一切人为活动。他们希望把湿地发展成为一个高质量的国际候鸟栖息地。

  查文涛承诺,不久后,这里将会成为鸟的天堂。在芦苇丛和草地上,到处都有鸟类踪影。河道中野鸭浮游,白鹭觅食,透明清澈的水中倒影和野禽共同谱写形与色的乐章。来自嘉兴的陈老先生听后,连连点头。他说,再过一两年,他还要来看看杭州湾湿地,看看这个“鸟的天堂”。

  跨海大桥壮观环保

  四城市联合探访队成员大多数人是第一次亲眼看到杭州湾跨海大桥,对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过程不太了解。

  昨天,在杭州湾大桥管理局,方明山博士向大家介绍了杭州湾跨海大桥对沿线环境影响的情况。

  大桥管理局先放了资料片让大家观看。当看到隆隆作响的打桩机将钢管桩打入海中,一排排桥墩耸立海上时,探访队员开始议论:“这会不会对环境有影响?鱼会不会因此死掉?”

  “看得出,大家对大桥建设以及建成后的环保问题特别关心。我请大家放心,大桥在建设过程中,基本上对环境生态没有造成什么负面影响。建成后,我们正在进行相关评估,估计也没有什么大的影响。”方明山博士介绍,施工过程中,打桩产生的悬浮泥沙和钻渣大约有24.5万立方米,但这些悬浮泥沙在水中的扩散和沉降对海域水质影响很小。大桥施工船舶有部分油污水产生,他们要求船舶油污水排放浓度在每升10毫克以下,没有安装油水分离器的船舶,要求他们将油污水收集后上岸统一集中处理,确保不影响水质,直到大桥建成,没有发生一起水污染事件。虽然,桥墩建设对海底生物有一定影响,但受损失的基本上是活动能力较差的贝壳类,活动能力强的完全可以在受影响之前迁徙他处。

  方博士特别向探访队员介绍了大桥建成后营运期对环境的影响。他说,在正常运行情况下,污染物主要为桥面含油类、硫化物粉末和车载污染物落尘,但这些污染物因浓度低,不会对桥下水质构成大的影响。只是,如果桥面发生危险化学品车撞车、翻车事故,则有可能对海洋和潮间生态造成影响,因此他们会重点加强桥面通行管理。大桥建成后的钱江潮高低变化在1厘米~2厘米,流速减少10%的范围小于1公里,可以说影响微小。

  在陆域环境方面,杭州湾大桥工程占用耕地仅占慈溪市总耕地的0.05%,代表生物量损失所占比重在0.41%以下,同时区域内没有珍稀植物和大型野生动物,对陆域自然生态影响也不大。

  “风车”日发电1万度

  昨天一早,志愿者们直奔慈溪风电场。从城区出来,车窗外的房屋渐渐少了,目光所及之处是大片大片的芦荡和滩涂,似乎望不到尽头。

  汽车行至慈溪东北面的水云浦,远远地就看到几台高大的“风车”,在早晨的雾气中若隐若现。随着汽车一路前行,越来越多的“风车”映入眼帘,三片风叶在风中轻盈转动,志愿者们纷纷探出头去拍照。

  “这些‘风车’就是用来发电的风电机,这里一共有33台。”前来迎接大家的慈溪长江风力发电有限公司马晓园介绍。

  大伙下了车,抬头仰视眼前的大家伙。据介绍,这些风电机的塔柱高60余米,每片风叶长37余米,加起来约100余米高。每片风叶重约5.5吨,当风速达到每秒3.5米并持续5分钟以上时,风叶才会在风力作用下转动起来。当然,如果遇到台风天气风速太快,出于安全考虑风机会停止转动。

  这片空旷的滩涂给了风电场得天独厚的条件,33台风电机组的单机容量为1500千瓦,平均下来,一天大约能发1万度电,全部送到宁波电网。

  马晓园解释说,相关部门做过一个换算,他们一年内发的电,可以满足四分之一慈溪老百姓3个月的用电。慈溪风电场每年可节约3.18万吨煤,每年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硫约636吨、二氧化氮约346吨、二氧化碳约7万吨,减少灰碴约9549吨,节约淡水27万立方米,并减少相应的水域污染。

  当马晓园介绍这些数据时,来自嘉兴的环保志愿者、老教授徐兆祥认真做着记录。他告诉记者,他有同事在荷兰从事风力发电,他想把两边的情况做个比较,看看我们的优势和不足在哪里。

【编辑:沈媛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