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焦点报道
央视曝光盗取个人信息黑链条
稿源: 东南商报  | 2009-03-16 08:21:27

  身份证号、家庭住址、手机号、银行账号及密码……不知不觉中,我们的这些个人信息已被一些人出卖了,利用了。我们被人赤裸裸地注视着,但却不知道对方姓甚名谁——

  央视曝光盗取个人信息黑链条

  垃圾短信为何难以禁绝?

  去年的央视3·15晚会揭开了“垃圾短信”背后的信息安全隐患。一年过去了,这些垃圾短信还在往我们手机上发。昨天的3·15晚会,就从对“垃圾短信”的再调查中开始。

  ■记者暗访

  山东一些移动公司滥发短信牟利

  这里是济南移动公司,在重点客户服务部,一提起发送广告短信,客户经理们都显得颇为谨慎。济南移动公司的态度有些遮遮掩掩,但是在山东省内的其他移动公司,只要一提起发送商业广告的短信,工作人员都很直截了当。

  记者:是移动发吗?

  移动公司员工:是移动公司自己发。

  为提高短信发送速度,有些移动公司还采用了一种小区短信的方式。小区短信就是以基站作为发送中心,向基站覆盖区域内的移动用户发送短信。比起传统的群发器,小区短信的发送速度大幅提高,“十分钟可发15000条”。

  山东的几家移动分公司为什么敢明目张胆地发送这些垃圾短信呢?原来除了获利丰厚外,他们有一套非常成熟的规避风险的办法。

  李主任:市政府这一块不发。

  据了解,除了对发送的地域进行限制之外,他们还对一些特殊的用户进行了一些特殊的处理。

  刘经理:可能涉及到一些高层领导一般是禁发的,我们这边有“黑名单”会直接过滤。

  记者发现,有的移动公司,连一些违规违法的信息也照样能发送。一条包含有外企公司代开增值税发票等内容的短信,德州移动公司的人员看完后并没有提出任何异议。

  广告公司也能拿到全套手机号码资料

  不仅移动公司在发送垃圾短信,一些与他们合作的广告公司也能发送垃圾短信。

  一广告公司业务员:这个数据是今年刚更新的,我从移动公司提来的。我们这个资源全部都是从移动公司调来的,其实就是拿钱买的,山东省的全部都有,全国各地的也都可以调出来。

  究竟是谁在搜集我们的信息?

  (主持人:就在晚会快要开始前,我的一个同事还接到了一个推销电话,对方对他了解得一清二楚,而他却完全不知道对方是谁。究竟是哪些人在搜集我们的信息?又是哪些人成天在给人家打电话呢?)

  ■记者暗访

  2300元的黄金手机其实只要几百元

  这里是北京市通州区一个住宅小区,在一个普通的民宅内,20多个年轻人在这里做着类似电话推销的工作。

  男:这是奥运黄金甲全球手机,是纯黄金打造的一个黄金甲手机,黄金由国家单位鉴定,这款手机2300元就能使用。

  真有这样的好事吗?2009年2月,湖南省的蒋先生打开了这个邮包,里面本来应该是价值3600元的话费充值卡和黄金甲手机,但打开一看,包裹里的手机不但没有黄金,连颜色都不是黄的。

  史女士虽然真的收到了黄灿灿的手机,但这样的手机究竟值不值2300元呢?该手机销售公司的工作人员透露,这手机其实只要几百元。

  据了解,这家不过20多人的公司,每天都以同样的模式赚上三四万元。

  为什么公司里的这些人能仅凭在电话里的一番说辞,就让这么多人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呢?原来,蒋先生和史女士之所以信任这些人,就因为他们清楚地说出了电话、住址,甚至以往的购物经历,他们都是个人信息外泄的受害者。

  个人信息被一些电话营销公司廉价购入

  如此详细的个人信息,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员工:买的啊,有一毛的,两毛的,都有。

  记者了解到,这些详细的个人信息,都是由公司统一购买,每条信息的价格从0.1元到50元不等。个人信息就这样被人在暗中频繁交易,流转到这些所谓电话营销的公司当中,成为他们牟取暴利的工具。

  为了防止谎言被戳穿,他们必须让人先付钱,再开包验货。为了能更有效地让人先付钱,这家公司的主管张某甚至还杜撰出一条法律。

  主管:先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第258条,您一定要先付款才能打开包裹。

  而实际上,邮政法根本没有第258条。

  若消费者仍不付款,张主管还有更“高明”的办法。

  主管:你好,我的警号是XXXXX。我们接到了中央电视台对您的投诉,他们反映有一个包裹给您送过去了,说您进行人为的诈骗,故意不签收那个包裹,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只有通过公安部门来解决了。

  就这样,这个公司利用精心设计的一套套说辞,将人们一步步诱入陷阱。

  个人信息是如何被窃取的?

  (主持人:骗子们之所以能够屡屡得手,就是因为他们获取了大量个人资料。那么,这些个人资料究竟是怎么来的呢?根据记者调查,个人信息的来源五花八门,在互联网上,这种非法买卖更多更公开,本来应该受到保护的个人信息资料,却在互联网上随意买卖。)

  ■记者调查

  互联网上个人信息被随意买卖

  这个公开叫卖个人信息的网站叫海量信息科技网,全国各地的车主信息,各大银行用户数据,甚至股民信息等,一应俱全,而且价格也极其低廉。我们仅仅花了100元就买到了1000条各种各样的信息,上面详细记录了姓名、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等等,应有尽有。

  如果说这些信息你觉得还不够全面的话,接下来的这个木马程序一定会让你心惊肉跳。中了这种木马后,电脑会在你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在网上随意任人摆布。

  警察:上面所有的信息他都能看到,他都能用。

  记者联系一位发送盗用个人信息木马程序的卖家。为了验证自己出售的木马程序的“有效性”,他给记者发来了一个文件,接收后不到5秒钟,电脑里的鼠标自己在屏幕上移动起来,并点击打开了电脑中的各个文件夹,直到自动关机。

  这种可完全控制别人电脑的木马程序,价格极为低廉,但却可以获得众多个人电脑内的个人信息,并进行买卖。

  在某知名网站,一家网上商店表面上卖的是各种各样不同的手机,实际上是出售全国各地的身份证原件和配套的银行卡。记者花了300元买了一套身份证和银行卡。第二天,果然收到了店主寄过来的身份证和银行卡,可以在柜员机上随意操作。记者发现,就是这样一家网上黑店,它的生意还真不错,短短半年时间,仅仅网上公布的交易就有330多例。

  更可怕的是,网上这种身份证件的买卖让一些图谋不轨的人看到了生财之道。从2007年年底开始,短短四个月时间,福建龙岩的一个人就从网上购买了50多个信息,骗得银行的信任,办理出各种信用卡,恶意透支消费14万元现金。

  记者发现,在网上,个人信息的买卖已经形成了一个非法的产业链条。

  储户存款不翼而飞

  一旦我们的个人信息被倒卖,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严重后果?

  2007年1月,福建泉州的蔡先生突然发现自己的一笔存款不翼而飞。2007年5月,江苏省无锡市温女士的信用卡被人分四次消费了2000元。究竟是什么人盗取了这些人的钱呢?

  记者了解到,这个案件中所有的受害人的卡都开了网上银行。但是要从网上银行盗走这些钱,盗贼还要知道储户的详细信息。很快,一个网名叫“蚂蚁”的人进入了江苏省无锡市警方的视线。从“蚂蚁”的电脑中,警方发现了1万多个用户的网上银行信息,还有用户的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等,几乎无所不有。

  据“蚂蚁”交代,他掌握的信息都是从“顶狐”那买的。随即警方在北京将“顶狐”抓获。

  “顶狐”是一名黑客高手,2006年,他编写了木马程序,从此开始了盗取个人信息的行当。

  警察:每天存储在他电脑上的信息有3G,相当于15亿个汉字。

  “顶狐”对盗取回来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将密码等信息廉价出售,而网上银行用户信息则以400元每G的价格打包售出。

  据中央电视台

  ■链接

  警惕健康概念类消费骗局

  中国消费者协会秘书长杨红灿昨天在晚会上表示,目前社会上一些人打着健康产品的旗号,或以这样的名义炒作概念,虚假宣传,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其主要特征是:打着新科技、新技术的幌子,以个体体验作为产品功效的证明,诱导广大消费者购买使用。为此,中国消费者协会特别提醒广大消费者,请警惕健康概念类的消费骗局。

  那么,不法商家惯用的手法有哪些呢?

  包装①

  超乎寻常的功效

  这类产品首先要把它们的功效吹得神乎其神。像“好记忆学习枕”,声称只要用了它,就能过目不忘,增强注意力。

  包装②

  神乎其神的高科技概念

  为了印证神奇的功效,不法商家都要挖空心思给产品套上各种高科技的光环,高科技概念在广告里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事实上,连它的生产厂家都对此不以为然。

  厂家:咱们行业人士都知道这东西是咋回事。

  同样是磁石,在一种鞋子的广告中,被称为是来自于深海的磁石。

  专家:磁场太强的话反而有害。

  “好记忆学习枕”声称独创了一套中药健脑理论,而实际上,广告上所说的几种名贵植物都是普通常用的中药材。

  专家:这不可能增加记忆力。

  包装③

  煞有其事的代言人

  为了博取信任,产品还请来“专家”助阵。在这种鞋子的广告中,就有一位号称中国中医研究院的专家陈新华。而事实上,中国中医研究院早在2006年就已经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至于陈新华也是查无此人。

  与鞋的广告不同的是,“好记忆学习枕”主打的是体验者这张牌。在广告中出现的这些所谓考上中国名牌大学的学生,经记者核实,都是虚构的。

  包装④

  混淆概念,逃避监管

  吹嘘了神奇功效,虚构了专家和体验者之后,这类产品往往还得给自己捏造一个合法的身份。在“好记忆学习枕”的包装盒上有一个批号,而实际上,这个所谓的批准文号只是一个报告编号。

【编辑:赖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