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鄞州芦家桥遗址和董家跳遗址成功勘探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9-03-17 07:58:25

土样辨别

 

  考古勘探场景

  本报讯(记者陈朝霞)记者从我市文物部门获悉,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野外调查工作中,我市成功勘探鄞州区古林镇芦家桥遗址和姜山镇董家跳遗址,采集到史前稻类、木炭、陶片等遗物,鄞州先民史前生活状态初露端倪。

  采集到史前稻类、木炭、陶片等遗物

  据了解,早在1973年,芦家桥遗址已被发现,而董家跳遗址在1983年被发现。1986年,这两处遗址同时被公布为当时的鄞县文物保护点,但历年来均未曾进行过正式的考古勘探和发掘。经浙江省文物局发文批准,去年11月至今年1月,我市才正式对这两处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

  负责此次文物勘探的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结华告诉记者:“我们在勘探过程中,秉承不损坏或少损坏地下文物的原则,主要采用以人工洛阳铲普探为主、局部区域重点勘探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勘探结果表明,芦家桥遗址和董家跳遗址均属较为典型的史前文化聚落遗存。

  据悉,芦家桥遗址分布面积2.4万平方米左右,由相距约30米的东、西两个区块组成。遗址层位堆积可分五层,其中第四层为主文化层,勘探时从该层采集到泥质、夹砂、夹炭等不同质地、不同陶色的陶器残片以及木屑、木块、木炭、稻壳、稻叶、果核、苇编、红烧土和动物骨骼等遗物。

  董家跳遗址分布面积1.2万平方米左右,平面大致呈圆角梯形,南北走向,东西宽68米至78米,东端南北长130米,西端南北长176米,被东西向河道横断为南北两部分。该遗址浅埋于现代耕土层下,堆积深厚,呈西低东高缓坡状,周边范围被宋代至近代的晚期堆积所打破。层位堆积可分四层,其中第二和第三层为主文化层,勘探时从这两层中采集到较多泥质、夹砂、夹炭等不同质地、不同陶色的陶器残片等遗物。

  未知史前文化遗址进入视野

  在本次考古勘探过程中,一处以前未知且颇具规模的史前文化遗址进入了考古人员的视野,成为此次考古勘探的一大亮点。这处遗址位于距芦家桥遗址以西约800米的横港岸鱼塘周边农田中。经初步勘探,这处遗址的层位堆积与芦家桥遗址基本相似,采集的遗物中,包括陶器残片、木屑、木块、炭块和少量的稻壳、稻叶以及植物根茎系、果核等。

  记者从鄞州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了解到,今年拟对该遗址开展进一步的实地调查与考古勘探,争取详尽探明该遗址的内涵特征、中心位置及其分布范围,辨明其与近在咫尺的芦家桥遗址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全面了解该区域史前文化遗存的埋藏情况,也为今后文物保护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进一步考古挖掘条件未成熟

  王结华告诉记者:“通过为期两个月系统全面的科学勘探,首次明确了芦家桥遗址和董家跳遗址的中心位置和分布范围,并进一步了解、掌握了其内涵特征,为这两处遗址今后保护范围的划定与‘四有’档案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资料和科学依据,这些勘探成果为深入研究鄞州地区先民们的生产生活及其社会形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不过对它的考古发掘还要等到条件成熟时。”

  据介绍,除因为国家基础建设或文物已经遭到破坏等需要抢救性考古挖掘外,国家对主动性考古挖掘有严格限制,因此,对芦家桥遗址和董家跳遗址的考古挖掘还未排上日程,但是从此次勘探可以得出结论的是,这次勘探的遗址都属于史前文化遗址,与河姆渡遗址、傅家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属于同一考古学文化系列。

【编辑:沈媛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