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特别推荐
慈溪土地流转的现状和发展趋向
稿源: 农民日报  | 2009-03-17 16:28:44

  慈溪市地处浙东沿海,东靠宁波,西临杭州,北与上海隔海相望,位于宁波杭州湾大桥的南岸,是沪、杭、甬经济金三角“桥头堡”。慈溪是一个典型的围垦城市,市域70%以上的面积都由围涂而成,有“唐涂宋地”之称。慈溪又是一个移民城市,往上追溯,慈溪人都是随着围涂造地,由外地迁入。现今市域面积1361平方公里,海岸线77公里,户籍人口102万人,暂住人口80余万人,下辖15个镇、5个街道,1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1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6385元和12263元,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在全国百强县中名列前茅。

  至2008年底,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31.4万亩,占全市农村承包土地总面积的58.3%,全市单体规模10亩以上的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31.6万亩,其中50亩以上土地规模经营面积14.1万亩。随着土地流转工作的深入推进,一些体制机制性矛盾不断凸显,一些历史遗留性问题逐步放大,同时新时期新形势也对土地流转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对进一步推进土地流转带来了难题。

  一、小规模经营、自发流转比例仍然偏高。据统计,全市单体规模50亩以下的占规模经营总面积的55.4%。其中,全市自发流转面积12.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0.5%。自发流转一般以口头协议为主,随意性大、流转期限短、无偿流转多、违约率高,且这部分自发流转主要发生在亲戚朋友之间,韧劲很足,转换成委托流转难度较大。

  二、土地流转难度不断加大。随着慈溪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大量土地被征用,易流转土地都已全部流转,可供流转的土地存量日渐减少,剩余的未流转土地也多为房前屋后的散地。其次是稻区流转难,由于种粮效益偏低、农户的口粮田情结浓厚等因素影响,我市粮食生产特别是水稻生产大多以口粮田散户经营为主,连片规模经营程度较低。随着粮食生产形势的日趋严峻,稻区流转压力不断加大。

  三、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深入,非农就业难度加大,务工农民返农增加,土地流出的返农农民要求收回承包地经营权的意愿强烈。同时,出于对经济形势的预期判断,农民对土地流转的意愿越来越低。虽然尚未发生因中断流转合同而导致规模生产基地解体的事件,但这种趋向值得关注,极有可能会对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带来较大的冲击。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如何处理好土地流转和土地保障之间的关系,既发挥劳动力供给的蓄水池作用,又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

  四、政策因素制约土地流转工作推进。按照《土地承包法》规定,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调整承包地。在实际工作中,我市采取了土地互换等措施,但仍然存在因个别农民不愿流转,导致土地不能连片开发的现象。

  下一步工作重点,将在三个方面做好文章。

  一、建设市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充分发挥镇村两级流转服务组织的作用,搭建土地流转交易平台,促进土地流转供求主体信息对接更加顺畅,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优化。

  二、提升土地规模经营水平。按照“稳定总量、整合存量、提升质量”的思路,提高委托流转比例,整合现有小型规模经营,延长期限、扩大规模、强化装备,鼓励发展单体规模50亩至300亩的适度规模经营,适当培育千亩、万亩以上的大型规模经营。

  三、深化“土地流转结合社会保障制度”。在目前土地流转养老金补贴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土地流转与社会保障的融合,探索农业劳动力内部消化机制,加大对年龄大、无固定收入、土地依赖性强的农民的帮扶救助力度,解决离土农民最迫切的生存保障问题,调动农民的土地流转积极性,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慈溪市政府供稿

【编辑:吴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