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区县(市)  >  镇海
镇海一对兄妹愿无偿授予您精湛的刺绣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9-03-26 08:21:06

余永贞制作的粽子香包。(陈 饰 摄)

  在镇海区庄市街道,余永翔和余永贞兄妹俩精湛的刺绣手艺不但一直来让老一辈人赞叹不已,也让许多年轻人为之惊叹。

  春寒料峭的一个午后,一些慕名者来到庄市街道兴庄路社区西陆路的余永贞嬷嬷家里。把玩着她家中仅存的十多年前的绦丝香包,看着精致的做工和艳丽的色泽,大家不无遗憾地称:做香包手艺将濒临失传了。

  余永贞的香包有个令人称奇处:一只香包只用一根丝线,一气呵成。外观有红、粉、橙、黄、绿等色,并且构成大小各异的菱形图案。望着这些凝聚着智慧的香包,余永贞若有所思地告诉我们:“我上街的时候,也买过市场上出售的小香包,虽然看着艳丽,但都是假绣工,靠两片布来制作。哪比得上我们从前一针一线缝制的香包精致考究。”在余永贞的心目中,香包惟有用手工制成才显得珍贵。

  谈起年轻时制作过的香包花样,年过花甲的老人如数家珍:荷包、南瓜、葫芦、菱角、元宝等各种形状。她说,40多年前,手工香包是女孩子必会的针线活。端午节前后,各家的巧妇用碎绸、棉布、绒布和丝线,做出形状各异的香包,悬挂或佩戴。余家在当地是大户,家境殷实,家中女红十分讲究。拿南瓜香包来说,钩边、绣出南瓜脉络、做出一个孩童模样,内芯填香料,绣上“端午”或一些吉祥话,繁杂的工序是现代人很难想象的。

  老人自述,香包手艺属三代家传,其奶奶和母亲在当时的庄市街道贺驾桥大队,是一对以心灵手巧出名的婆媳。踮着三寸金莲的奶奶善用一把剃须刀裁制香包的皮袍,而不识字的母亲王梅英有个绝活:只要打量别人身上穿着的毛衣,她就能依样画葫芦地炮制出一件来。母亲的绣花技术也令人刮目相看。小兄妹从小看着母亲日日飞针走线,竟然也学了个八九不离十。做香包的手艺更是不在话下。

  如今市面上没有蚕丝线出售,年轻人也没有耐心做香包。余永贞在8年前也停止制作香包了。她不无遗憾地说:“早知道现在还有人稀罕这门老手艺,我当初应该多留些香包在家中,给后辈开开眼界。”

  绣花,这是女人的活。然而受家庭的熏陶,当时十多岁的余永翔天天看着大人刺绣,渐渐地也摸出了门道。那时候很少有男孩子学绣花,但余永翔唯一的妹妹比他小了十岁,还无法学习家传的刺绣技艺,于是母亲和奶奶就把余永翔这个小男人当作接班人来培养了。

  年逾七旬的余永翔说,53年前他曾经绣过一双金鱼荷花拖鞋鞋帮,用的是最简单的绣法,色块之间分界明显。据他说,有一种比较高明的绣法叫罩头绣,绣出的颜色有渐变的效果,他以前用这种绣法绣过一双拖鞋的鞋面,并且寄给在上海工作的父亲,让父亲的同事着实惊讶赞叹了一番。

  因为年纪大了,眼神不好使,现在余永翔已经不能展示刺绣的技艺了,但他仍对民间刺绣的传承念念不忘。“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刺绣的传承人,我会尽力把这项濒危的手工艺术保护好、传承好。”余永翔说。兄妹俩愿意免费向女红爱好者倾囊传授所有的技艺。

【编辑:范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