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汽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显君在接受中国证券报专访时表示,全球汽车业目前正处在调整阶段,首要任务还应是推进技术和管理上的创新;而中国汽车企业目前还不应该、也没有准备好进入包括美国在内的海外汽车市场。
“三巨头”前景难断
中国证券报:美国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公司一再向美国政府申请救助贷款,而福特汽车也在不断通过裁员减低成本以求得自救,那么,美国汽车业“三巨头”的前景如何,是否能够避免倒闭?
李显君:关于美国汽车业三巨头是否会最终倒闭,你去问上帝也许都问不到确切的结论。但是影响这三家公司前途的主要有三个因素:
首先,美国金融危机未来的走势。如果危机在一定时间内终结,那么“三巨头”完全可以在美国政府的帮助下存活下来。但问题是,关于金融危机是否已经触底、会不会出现所谓的“第二波”、是否会演变为经济危机等都还是备受争议的问题。即使在那些认为危机将在短时间内结束的观点之间,也存在着具体时间上的差异。随着危机的持续,危机对汽车业的影响也在逐渐放大。
其次,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UAW)的存在,让在美国国内拥有大量制造厂的汽车业“三巨头”背负了高昂的工会成本。几大汽车生产商能否通过与该联合会的谈判,有效降低该市场上的工会成本,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其承受危机压力的能力大小,以及美国联邦政府对几家公司保持容忍的时间长度。
此外,国际油价的走势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在当前的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状况下,国际油价再度升高至每桶100美元以上,甚至超过此前峰值的话,那么新能源汽车将获得巨大生存和发展空间。这种假设条件下,美国汽车业将依靠其在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汽车技术和市场开发的领先地位,而获得大幅减少支出的渠道和重拾行业核心地位的全新活力。
美市场消费模式或改变
中国证券报:美国汽车业遭遇严重困境,是不是意味着,受危机冲击程度相对较轻的欧洲和日本的汽车企业,有机会在美国市场上有机可乘?
李显君:美国汽车业确实陷入了困境,但日本和欧洲汽车企业也很难在美国市场上受益。
美国汽车市场的景气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的购买力;而且就目前情况看,消费者们不光要有钱还要有购买的欲望。美国全国的失业率已经达到了8.1%的高水平,并且还有可能继续上行,再加上美国居民家庭收入持续下滑,美国汽车市场的不景气很难在短期内有实质性改观。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美国社会的消费模式可能会因为本次金融危机的爆发而发生改变。美国消费者已经在反思此前不储蓄而通过信贷来进行消费的习惯,其中一部分很可能会转而崇尚“先储蓄后消费”的新模式,而这就意味着即使美国经济实现复苏,之后还将有一段消费者进行储蓄的时间。换句话说,美国消费者消费模式可能出现的改变将延长美国汽车市场的不景气程度。这无论对美国本土企业还是欧洲和日本企业来讲,都是个不利的因素。
中国证券报: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您的观点,那就是美国正向日本和欧洲的汽车业输出危机?
李显君:是的。实际上,早在危机之前,欧洲和日本的汽车厂商就已经完成了进入美国市场并落子布局的步骤。而目前对于这两大市场的汽车业来说,现在的问题不仅不是进不进入美国市场或者在该市场中通过并购扩大份额,而是应不应该从中撤出。
美国汽车市场工会成本过高,而这一问题已经造成了日本丰田公司向日本政府申请20亿美元贷款。其实丰田汽车一度拥有高达2万亿日元的现金流,与一家私人银行差不多,同时还拥有极强的低成本运营能力;即使是现在,该公司也有能力不接受任何贷款援助而生存下去。在这种情况下还要申请政府援助,更显示出丰田在北美市场遭遇的融资困难窘境。此外,德国的大众公司已经关闭了其在墨西哥的工厂。上面的情况表明,美国之外市场中的汽车企业,已经因为该市场上的现状而备受拖累。
中国车企未做好“出海”准备
中国证券报:除了美国市场受拖累之外,欧洲汽车市场似乎也遭遇危机。虽然德国政府已经决定对欧宝实施贷款救助,但瑞典政府似乎已决定让萨博和沃尔沃走向破产。
李显君:萨博和沃尔沃等美国企业在欧洲的品牌遭遇危机原因有二:其一,美国汽车业“三巨头”无暇顾及远在欧洲的子公司;其二,上述品牌企业对所在国的就业等方面的贡献不像德国欧宝那样大,而即使是德国政府对欧宝的非特殊性救助,也遭到了该国汽车业的反对,成型的具体救助措施至今仍未能出炉。
但如果以此预测欧洲汽车企业将会发起并购潮,也并不科学。在市场普遍不景气的背景下,欧洲乃至全球汽车业如果存在并购重组可能,为的也是实现资源互补。因为资本运作的成功要求运作的结果必须形成有效的合力,否则就会像戴姆勒和克莱斯勒公司一度期望组建跨洲际联合企业的设想一样,虽然是规模增大到一定的程度,却使成本占比达到了更高的水平,最终不得不以失败告终。
我个人认为,全球汽车业目前正处在调整阶段,首要任务应是推进技术和管理上的创新,而对在美国市场上投资建厂或者规模性地实施资本充足方面持有谨慎的态度。
中国证券报:中国汽车企业在当前的行业并购重组与其中,是否拥有属于自己的好机会?
答:欧洲和日本的汽车企业已经进入美国市场,但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的企业还没有切实走出这一步。不过,有没有进入是一个问题,应不应该或者说有没有做好准备进入则是另外一个问题。我认为,中国汽车企业还不应该、也没有准备好进入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汽车市场。
一个行业要成功走出国门参与全球竞争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该行业在本地市场必须要经历充分竞争。汽车业因为此前的政策,同业竞争遭到很大限制,民营资本也不能进入,无法在行业内形成具有强大合力的优势企业。
另外一点,美国的福特汽车成立于1903年,但在1983年之前,该公司不曾实施过任何一次并购重组。但在期间的80年中,该公司在技术和管理上形成了坚实的核心能力,为之后走向国际市场并成为强势竞争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反观中国的汽车企业,并没有经历这样一个必需的阶段,这种情况下,进入发展中国家汽车市场也许会顺利一些,但在发达国家市场实施并购后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
此外,全球市场目前并不景气,这种情况下急于实施资本运营,我个人认为,很容易出现如上汽那样,一边在国内市场获得利润,一边又得补贴并购获得的“双龙”品牌亏损的情况。